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同等学力加试社会学导论、社会工作综合之社会学导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信度

【答案】信度是指可靠性,即当人们采用同样的方法和指标去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所获结果的一致程度。信度高度实际上反映的是测量方法和工具的问题。如果一个指标的含义不清晰那么测量的信度也不会高。

2. “经济周期”论

【答案】熊彼特把经济周期分为三种:短周期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50-60年。每一个周期内部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整个经济过程就是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的过程,长周期中包含有中周期,中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因此,整个经济过程又是山这三种周期复合而成的。伴随着这一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是创新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3. 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4.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5.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五种类型。

6. 失范(anomie )

【答案】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

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

二、简答题

7. 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

【答案】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社会流动按其本身的性质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结构性流动,其二是非结构性流动。

(1)结构性流动,是指经过社会革命或其它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发生的根本变化。在这种变动中,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2)非结构性流动,则是指在常规状态下社会分层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它是在一个社会的基本分层框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的阶级、阶层地位发生的变化。在这种流动中,一些人从较低的层次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另一些成员则由较高的层次下降到较低的层次。非结构性流动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垂直流动垂直流动可以分为两种,即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影响向上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a. 工业化水平;

b. 教育的发展程度。在一个社会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一些笨重的、危险的体力劳动逐步由机器来承担,同时,又会创造出一些条件较好的职业,如看管机器、处理信息等,这就为向上流动创造了条件。

②水平流动水平流动,是指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同一水平线,是指两种职业在收入、地位、名声等方面基本相同。

③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流动。这种流动既可能是垂直流动,也可能是水平流动。代际流动,是指一个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

8. 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家庭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人一生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①家庭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个人早期的社会化内容,如基本的行为规范、基本的是非和善恶标准以及友爱、尊敬等基本的情感体验,都是在家庭早期社会化中完成或确立的。

②家庭对于个人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的重要影响甚至延续一生。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早期社会化中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2)学校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是学校。

①学校是现代社会个人通往社会的必由之路。学校通过引导学生服从教育制度的安排,传播

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目标、价值标准和人类知识遗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来推动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②儿童及青少年在学校不仅要接受与他人相比较的系统评价,努力培养自己与他人交往的合作性和独立性,而且要学会服从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的人际关系。

(3)朋辈群体朋辈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①从人际互动的角度来说,那些在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

②由于同辈群体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这种活动可以使儿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同样,青少年同辈群体在帮助年轻人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方面也十分重要。

(4)工作组织工作组织是成人继续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①个人不仅要在工作组织的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等,还要在工作组织中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个人的能力、品格、气质、性格等。

②工作组织还给人们提供了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5)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互联网等在内的,对广大人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传播方式和媒介手段。大众传媒通过其本身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对广大受众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并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相当的暗示作用。

9. 简述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乌尔里希·贝克指出,现代性已经发生断裂,20世纪后半叶之前的现代社会是古典工业社会(阶级社会),它己经被一种新的社会形式一风险社会所取代。与阶级社会不同,风险社会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减弱、改造或疏导在发达的现代性中系统地产生的风险和威胁。总体上而言,风险社会指的是世界风险社会。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贝克从八个方面阐述了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

①风险的定义关系。风险并不指被引发的危害,风险概念表述的是在安全与毁灭之间一个特定的中间阶段的特性。在这个阶段,对风险的感知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风险的感知和风险不是不同的东西,而是相同的东西。

②风险概念扭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作为对未来的威胁和诊断,风险拥有并发展出一种与预防性行为的实践联系。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作为当下的体验和行为之原因的位置被将来所占据,即被那些并不存在的、被建构的和虚构的东西所占据。

③风险陈述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也不仅仅是价值的陈述。相反,它们要么同时是两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