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同等学力加试社会学导论、社会工作综合之社会学导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拟剧论(戈夫曼)

【答案】拟剧论,是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2.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3. 社会保险

【答案】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4. 标签理论

【答案】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那此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5. 社会角色

【答案】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力一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

行为模式; 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6. 反向社会化

【答案】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二、简答题

7.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答案】(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迁最根本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大战. 这是因为生产力是人类无知生产方式内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力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生产方式不断地新陈代谢,整个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上禅理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但社会生产力并小是社会变迁的唯一原因。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之外,还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的作用,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自然环境、人口、国家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等;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社会变迁,还要受到种族特征、民族特征和各个国家、民族历史传统的影响。

(2)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主要内容:西方社会学所提出的社会变迁理论,主要包括在进化理论、循环理论、均衡理论和冲突理论。

①在社会进化论看来,社会变迁好似生物有机体的进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成分小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与此同时社会有机体的管理和调节机制也日益分化和复杂。无论这种进化是单向的还是多元方向的发展,人类社会都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社会进化的主要方式是渐进的、连续的。

②历史循环理论认为,一个文明或社会的历程是起源、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在文明解体或衰亡的基础上,新的文明诞生、成长,但最终还会走向衰落和解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这样一种循环往复变化的历史。

③社会均衡理论就其内在逻辑来说,是否认社会变迁的。而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历史的进化进程,主要表现为社会系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是社会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新的资源,由此导致社会系统新的分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整合,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

④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社会体系是一个各个部分都被矛盾联结在一起的整体。由于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因而社会变迁是必然的。社会冲突的根源不在于社会经济关系,而在于社会中权力分配的状况以及人们对权力再分配的欲望。

(3)两者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是把社会及其变迁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系统来认识的,强调的是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西方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更多的都是构建在社会进化论的基础上,片面强凋社会的发展,而忽视了这种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8. 请结合你所感兴趣的任何一个题目,试述社会调查研究的特点和一般研究程序。

【答案】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一一以北京市为例。

(1)社会调查研究的特点

①直接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收集资料并对之进行分析。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对社会现象的直接感性的认识。居民生活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的调查首先是对城市居民生活的感性认识。

②科学的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现实社会的活动,科学的方法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灵魂。社会调查研究所依赖的科学方法包括所采用的具体调查研究方法,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程序。在该题目中,收集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的资料是通过标准的程序和方法来进行的。

③以认识社会现象的规律为目的。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现象,其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了解和分析认识社会。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中,目的是通过对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现状的描述,来了解哪些居民的生活满意度高,哪些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低,进而从理论对其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对社会政策的制定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2)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①选题选题就是选择和确定调查研究的题目,是调查研究的起点。在选题阶段,首先要确定调查研究的领域或范围,以确定调查研究属于哪一类社会范畴,然后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或专家咨询等手段确定具体的调查研究题目。在该研究中确定的研究题日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一一以北京市为例

②准备调查调查研究的准备阶段要提出调查研究的具体想法,制定调杳研究的详细方案。 a. 提出研究假设一般来说,生活与经济条件息息相关,所以假设经济条件高的居民生活满意度也高。

b. 操作化定义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做出的主观评价,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参数。

c. 拟定调查提纲,设计调查表格,确定调查研究的方式和方法研究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 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研究对象,即居住在北京的个体; 山于北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较多,所以结合比例抽样,即按照北京市各城区的人口比例进行抽样。由于对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较早,量表趋于成熟,因而可以采用现有的量表。

d. 进行实地调查前的组织准备工作包括:问卷的印刷、调查人员的培训与安排、与研究对象的联系等。

③实施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