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大学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 它们对教学活动有什么作用?
【答案】(1)教学测量与教学测验
①教学测量
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教学测量的目的是考核教学成效,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 由于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它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间接测量。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 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 在分析教学测量的实质时,还必须注意它和教学测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教学评价必须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作出确切的诊断。诊断教学成效即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学绩测验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规范的掌握程度及能力与品德的形成状况。教学评价必须对教学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③教学测量与评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测量与评价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将结果予以数量化),并不考虑结果的实际意义。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主观判断(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以了解结果的实际意义。虽然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但是这种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测量所得的客观描述为依据。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学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本作用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①反馈一调节功能
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从而可以更明确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加速心理结构的形成; 而反馈信息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对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需要加强的
那些方面,以构建完整的能力与品格结构。
②激励一动机功能
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不仅调节教学活动,而且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起到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当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好的,则可以满足其“获取成功”的需要,从而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强其学习动机。如果反馈的结果说明学习效果不好,往往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为了“避免失败”,也可以促使学生把压力变成动力,从反面来增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2. 信息加工观点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
【答案】随着信息理论、计算机模拟等研究的进展,人们试图将人类学习的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依据信息加工观点,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动作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与输出。其中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是信息加工观点的代表。
①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A ),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B )。
②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C ),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D )。
③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E )。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者激活、提取有关信息,通过外显的反应作用十环境。
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显的反应。
3. 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案】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操作的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模仿是指仿效教师示范的操作活动结构,在头脑中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初步的动觉映像。模仿是操作技能掌握的开端。
(3)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的熟练。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4.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
基的智力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儿个方面: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理论被看作是临时性的,不是绝对的。这和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把科学知识绝对化为客观的、没有疑问、一成不变的观点不同。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科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
(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①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②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③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4)建构主义课程观
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不是把课程看作基本上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什么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5. 如何有效实现社会规范的信奉性学习?
【答案】信奉行为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引起。信奉学习的关键就是要使学生确立起规范的价值信念,从而才能使学生对规范的遵从达到信奉水平。规范的价值信念是一种认识与情感相结合的复合心理结构。规范的信念结构是在反复的遵从实践基础上,不断获得规范价值的认识以及相应的情感而逐步确立的。为此,在信奉学习中,首先要注意使学生获得有关规范的价值认识,同时要注意丰富规范价值的情绪体验(情感)。
(1)对规范价值的认识
①对规范实践后果的认识。规范的价值认识是在对规范的实践后果进行伦理学判断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