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7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14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20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26

一、简答题

1. 试述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

【答案】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全球或任一区域水量都应保持收支平衡,高收入则高支出。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是水量平衡的三个重要因子。因此,全球水量平衡方式可写成

式中:为大陆降水量;为海洋降水量;为大陆蒸发量;为海洋蒸发量。

方程式表达非常明确,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近年人们日益关注淡水资源问题。年平均大洋淡水平衡方程式为P+R-E=0或P+R=E

即人洋年降水量P 加入海径流量R 等于人洋年蒸发量E 。这个方程式说明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2. 地壳构造运动有些什么特点? 它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上有什么表现?

【答案】(1)地壳构造运动的特点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特点。

(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①岩相

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大类。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退层序。反之,地壳下沉则形成海侵层序。

②沉积建造

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就是沉积建造。基本建造类型有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③地层接触关系

主要分为整合、假整合与不整合三类,可以清楚反映构造运动的某此特点。

a. 整合。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

b. 假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c. 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

3. 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分别发育在什么条件下?

【答案】(1)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①岩性与构造条件

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这与其分布极广且常露出地表有关。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泥灰岩兼有大量不溶解黏土,白云岩则以白云石为主。按溶解度排序为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因此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

②水动力条件

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喀斯特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湿热气候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流量人且活动性强,故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干旱高寒区喀斯特作用很弱。

(2)冰川地貌

冰川是改造地球表面形态的巨大力量,其塑造地貌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冰川运动实现的。冰川地貌的发育程度与气候条件、原始地形和新构造运动有关。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山地新构造强烈,地形陡峻,则冰蚀作用强盛,冰蚀地貌和冰债地貌较发育,但因冰期后流水作用较强,破坏较严重;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形较和缓,则冰蚀地貌和冰债地貌发育较差,但后期流水侵蚀弱,冰川地貌易于保存。

(3)冰缘地貌

冰缘地貌,又称为冻土地貌,是由于多年冻土层的存在而产生的一些独特的地貌。冰缘地貌是气候地貌的一部分,其分布受气候条件控制,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冻融作用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它使岩石遭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

4.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

【答案】(1)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具有以下生态环境功能:

①土壤支持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维持、调节和控制着地表物质循环过程;

②对大气圈水分、碳循环、热量平衡等有重要影响。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土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而能接收大气降水及其沉降物质以供应生命之需,而且还能向大气释放CO 2、CH 4、N 2O 等气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并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

③将大气降水重新分配为入渗、地表流失、下层土壤内流失和地下水流失,影响地表水资源的总量及其化学成分;

④作为地球的“皮肤”,使岩石圈遭受外营力破坏性影响得以缓解;

⑥在分解人类生活垃圾、净化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土壤和人的关系

①土壤向人类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土壤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

②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使用可改良土壤,反之会引起土壤退化。

5. 何谓气温? 它随时间有什么样的变化? 具有什么样的地理分布?

【答案】(1)气温的定义

气温指的就是空气的温度。

(2)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由于太阳辐射在一天之中和一年之内有变化,故气温也有日变化和年变化。陆地上旧之中最高温度在午后2~3时,最热月为7月;一日之中最低温度在日出前,最冷月为1月。

(3)气温的地理分布

海平面气温的地理分布一般是从赤道向两极降低,无论冬、夏。等温线因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而偏离纬线,不与纬线平行。另外,中纬度地区等温线分布是冬密夏疏。地表气温最低区域是南极高原,最高气温出现在15°N~40°N 范围内的沙漠中,如在利比亚的1922年9月13日观测到极端最高气温是58℃。

6. 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什么?

【答案】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贯穿整个大洋的。按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又可分为两类:

(1)大洋表层的纬向自然带

由于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引起大洋温度、盐度和含氧量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地理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大洋表层,是指大洋表面以下200m 深的范围(太阳能可以透射到200m 深处)。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由于受寒流、暖流影响而与纬线略有偏斜,但由于海洋表面比陆地表面更加均一。所以海洋自然带比陆地自然带更为平直。

(2)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大洋底层的自然区域是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地理综合体。大洋底层自然区域随海底地形及距岸远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底栖生物有机体和海底软泥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更替实际上是水下自然地理综合体随深度及距岸远近而发生的有规律变化。由于大洋底层太阳能的影响微弱,所以大洋底层根本不受地带性规律的影响,海底地形的变化是大洋底层自然区域分异的直接因素。

7. 试比较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区别。

【答案】海洋性气候指海洋上、岛屿、沿岸地区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海洋影响特征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