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耗散结构
【答案】耗散结构是指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是地理耗散结构。地理耗散结构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
2. 海洋岛
【答案】海洋岛是指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部分的岛屿。海洋岛又可按成因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①火山岛,火山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②珊瑚岛,由珊瑚礁构成的岩石岛。
3. 土壤垂直带谱
【答案】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它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土壤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4. 红壤和黄壤
【答案】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红壤、黄壤、砖红壤可统称之为铁铝性土壤。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名。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23.5°~30°之间。
5. 湿度
【答案】湿度是指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
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石、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
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主要有: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6. 近日点
【答案】近日点是指地球最接近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呈反时针方向。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时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7. 土壤质地
【答案】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它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它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二、简答题
8. 什么是土壤肥力? 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1)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土壤的综合属性和基本功能,它不仅反映了土壤系统本身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土体构型,以及土壤各种过程和性质,同时也反映了与土壤系统相联系的外界环境条件。
(2)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
①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防止肥力衰退与土壤治理相结合,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基本原则。
②具体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和合理施用肥料;对于低产土壤,要借助化学改良剂和灌溉等手段进行改良;要进行合理的耕作和轮作,防止养分缺失、水分失调,防止土壤受金属、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物污染;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布局;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次生盐渍化、沙漠化和沼泽化等各种退化现象发生,保护森林、草原,维护生态平衡。
9. 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答案】(1)地球圈层分化
数十亿年前,刚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逐渐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为温度超过其熔点而以液态出现。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首先形成地核。重物
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发生压缩。压缩转功变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而物质的对流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2)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①大气圈
a.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78%)和氧(21%),其次为氩(0.93%)、二氧化碳(0.03%)和水蒸气等。此外还有微量的氖、氦、氪、氙、臭氧、氡、氨和氢。
b. 地球大气富含氮、氧,它们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其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又有重要意义。
②水圈
a. 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约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
b. 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c. 水分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而且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
③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3)三大圈层分布特点
①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它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
②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互相渗透互相重叠的。
10.简述不同岩性的碳酸盐对岩溶作用的影响。
【答案】岩溶作用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作用,以及重力作用下的崩塌、坍陷、堆积等过程,亦称为喀斯特作用。
(1)水中含CO 2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很强,CO 2与水化合形成碳酸,当水与空气中CO 2减少,碳酸含量亦减少,CaCO 3将发生沉淀。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CO 2含量比空气中高数十倍,且反应速度很快,因而岩溶作用强。
(2)碳酸盐类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包括石膏、硬石膏;卤化物盐类如岩软与钾盐,均属可溶性盐类。按溶解度排序,卤化物盐类最大,硫酸盐类居中,碳酸盐类最小,但喀斯特地貌却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这与其分布极广且常露出地表有关。
(3)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泥灰岩兼有大量不溶解黏土,白云岩则以白云石为主。按溶解度排序为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因此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