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888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冰碛地貌
【答案】冰碛地貌是冰债物堆积的各种地形的总称,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代表性的冰债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①冰债丘陵是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债、内债、中债都沉落到底债之上,合称基债;②侧碛堤是由侧碛堆积而成,是冰川退缩后,在原山岳冰川两侧形成的条状高地;终硕堤由终碛堆积而成,③终碛堤是冰舌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④鼓丘是一种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形丘陵,通常高数十米、长数百米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
2. 腐殖质化过程
【答案】腐殖质化过程是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复杂、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化过程使土体进行腐殖质累积,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②第_阶段为合成阶段,即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化过程。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
3. 锋面雨
【答案】锋面雨是指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便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锋面常与气旋相伴而生。两种不同的气流相遇,他们中间的交界面叫做锋面,在锋面上,暖湿较轻的空气被抬升到冷干较重的空气上面去,在抬升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4. 生物群落
【答案】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其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和结构、优势种、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等。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营养关系、成境关系和助布关系三类。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5. 流水作用
【答案】流水作用是指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的作用。一般可将
其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①侵蚀作用是指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②搬运作用是指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③堆积作用是指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的作用。对一种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其上游多以侵蚀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
6. 冻土地貌
【答案】冻土地貌是指在高纬地区及中纬度高山地区,如果处于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温常处于0℃以下,降水少,大部又渗入土层中,不能积水成冰,而土层的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在冰劈、冻胀、融陷、融冻泥流(统称冻融作用)的作用下而产生的特殊地貌。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7. 海积地貌
【答案】海积地貌是指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推动下移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各种地形。其类型主要有:①海滩,即平行于海岸线延展的平缓堆积地形;②沿岸堤,是指在高潮线附近,由波浪引起的泥沙横向移动形成的大致平行海岸的堤状地形;③砂坎,是指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④砂嘴,是指在海湾处由泥沙堆积形成的,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伸入海中的垅岗地形;⑤泻湖,是指被砂坎、砂嘴隔离的海滨浅海湾;⑥连岛砂坝,是指岛屿靠海岸一方,泥沙堆积成的,可使海岛同海岸连接起来的堆积地形:⑦海积阶地,是指由海水的堆积作用和海岸的上升而形成的海边平坦宽阔台阶状堆积地形。
二、分析题
8. 论述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扩张,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
(1)人口。人口问题是生态问题的根源,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人口数量的急增、数量增长不平衡、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人口城市化和人口健康状祝下降。
(2)粮食。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3)污染。所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间接制造或所用物品的废弃物等排放到环境中,其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发生了有害的改变。一般人们按环境库的种类将环境污染分为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和土壤污染。
(4)酸雨。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 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5)荒漠化。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
(6)全球变暖·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 2)、甲烷(CH 4)、氧化二氮(N 2O )、氯氟碳化合物(CFCl )、四氯化碳(CCl 4)、氧化碳(CO )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7)臭氧层破坏。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8)能源短缺。能源短缺是指能源的供应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的现象。
(9)资源破坏。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向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变化也影响环境资源的质量。
(10)生物多样性锐减。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