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金融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拥有逾20万亿资产、30万亿负债的商业银行,其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更为人注目。进入2006年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功,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体制以及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境外上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主要商业银行的每股收益、资本回报率、成本费用比显著改进。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一方面贷款五级分类检查出现偏离度加大现象说明存量资产存在隐忧,而个别行出现资产分类向下迁移、资产质量恶化趋势表明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另一方面,银行案件高发尚未遏止,恶性案件时有出现,中行连续出现黑龙江河松街高山案、双鸭山票据诈骗案,银行服务出现消费者投诉居高不下、中国银行暴露巨额汇兑损失等事实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新型风险缺乏经验和手段,迫切需要引入风险度量技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伴随我国金融开放和商业银行全面走向国际,遵循新巴塞尔协议和国际惯例提出新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独立性、风险过程控制、风险计量技术支持等方面需要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进行完善。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新体系。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中存在的内生性缺陷,认为表面上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国家每次经济改革成本的银行信贷反映,本质上是银行缺乏完全的独立性,代理人经营决策责任权利不对称,重发放轻贷后管理,约束失效,部分存在寻租甚至腐败。除此之外,还因为识别、防范风险手段技术严重不足,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认识、重视防控不够,未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业务全面的风险管理。本文对新资本协议在我国的实施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提出要紧跟国际银行业最新风险理念、内部评级要求、引进先进技术工具,尽早迎头赶上。本文通过对现代金融风险度量技术的研究,提出了银行风险的综合度量模型。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主要手段,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大量财务报告,确定了财务欺诈预测模型的财务指标,建立起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识别模型,得出了P=0.68(非财务欺诈概率)是两类公司的分水岭。据此银行能够较早地识别出客户有财务欺诈的嫌疑,降低损失。文中选择Altman模型,构建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了欺诈性识别的反欺诈模型,最终计算出临界值Z=0.39052,据此确定公司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本文还依据KLR信号分析法构建了银行宏观经济风险预警模型,并根据历史数据确定各项指标阈值,由此为构建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风险预警体系奠定基础。最后本文对国外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框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和体系的问题,提出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改革意见,重点构建了全新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体系。本文认为独立的全面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垂直的“首席风险官——风险总监——风险主管——风险经理”汇报线路,以及平行的“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作业机制和双签规定是有效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石。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在特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下,商业银行建立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决策、制订、组织实施和协调的银行内部组织制度安排,是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基础。按照全面性、集中管理、独立性和程序性等基本原则要求,本文提出一个有效的、适应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体系。关键词: 内生性缺陷,内部评级,风险计量,财务困境,反欺诈模型,多元统计分析,逻辑回归分析,Altman模型,KLR信号分析,风险预警模型,首席风险官,平行作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