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38政治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邦联制和联邦制有何区别?

【答案】联邦制和邦联制是复合制国家的两种形式,其区别具体如下:

(1)邦联制是指若干个各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其特点是:

①各成员国仍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仍保留各自对内、对外的主权和政府的一切职能;

②邦联通常依一个条约式的“宪法”而建立,实际上它并不具有作为全国最高大法的地位;

③一般没有统一的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但邦联设有一个由各成员国派出的代表组成的中央机关,根据成员国的明确委托行使某些权力,它的决定是协商式的,只有经所有成员国政府认可后方具有约束力;

④邦联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预算和国籍,各成员国并可自由退出邦联。

因此,邦联的联合是比较松散的、非永久性的,邦联并不具有真正的国家性质。邦联并没有成为普遍的国家结构形式,当今的欧洲联盟可以被看做是邦联制的典型。

(2)联邦制是当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即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联邦制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各成员单位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②联邦的命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主要国家权力而各成员单位可以建立自己的政府,在本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和财政等方面享有相当的自主权; ③在对外关系方面,只有联邦作为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联邦的居民具有共同的国籍。不过,有少数联邦国家允许其成员在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的范围内,就某些事务与外国签订条约和协定。

2. 评国家三要素说。

【答案】国家三要素说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如梁启超认为:“夫国家者何物也? 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上之人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有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家。”

国家月要素说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同时,由于它从国家的构成要素出发定义国家,因而混淆了国家与“国度”之间的区别。

3. 如何理解政治革命的含义?

【答案】(1)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统治权力、政治活动以及主要的政治价值和观念都发生迅速的、根本性的变化,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整个政治文明的进步。

(2)政治革命的基本特征是:

①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a. 政治革命发生的社会原因是利益的冲突和对立。既有的利益关系不可能维持,革命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与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呈现水火不容的激烈对立状态,从而促使政治革命的发生。 b.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变更政治权力,变革社会利益关系和权利关系,从而实现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因此,政治革命的归宿是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的实现。

②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

a. 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政治革命是在利益对立的基础上发生的,同时,政治革命关系到政治权力的归属,因此,政治革命呈现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中的对抗状态;

b. 政治革命中政治力量的对抗性体现为各政治力量的角逐行为。社会政治诸力量在互动过程中,围绕各自的政治战略,运用各种各样的政治策略,形成纵横裨阖的角逐。

③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

a. 政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政治权力的变易。通过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革命力量向着政治权力的转变,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内容;

b. 政治革命的核心活动即是围绕着政治权力的争夺活动,革一命力量对于政治权力的夺取,既有政治权力主体和统治者对于其政治权力的维护,具有你死我活的特点。

④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

在革命力量的鼓动、号召和组织下,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便迅速地转化为群众性的革命行动,使得政治革命成为人民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政治革命的强大的社会动力。政治革命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它与少数人参加的政治密谋和政治恐怖活动的根本不同。

⑤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

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是社会发展的剧烈震荡,因此,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一个时期相对较长而缓慢的过程。

4. 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

【答案】由于政治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政治除了在历史变迁中会发生内涵变化外,当代学者在不同的视角下对于当代政治的本质也有着不同的理解。鉴于政治生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政治间题的学者己经不仅仅限于政治学家,在当代社会科学的横断面下,小同的学科所理解的政治内涵也并不完全一致。

(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在古典政治经济学

者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视角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作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在现代政治科学诞生之初,由于深受欧洲大陆的制度研究传统和德国国家法研究的影响,政治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被定位成是国家的制度问题。

结合当代政治科学研究对政治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当代政治的内涵。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从空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而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5. 简述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答案】(1)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

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指导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在政治学研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所包括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下面三种:

①历史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认为,任何政治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研究政治现象时应该将特定的政治现象放到特定历史范围中和背景中去加以考察。

②经济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产生和变迁都要受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原因决定的。

③阶级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切有阶级的社会中,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是划分为不同阶级的,阶级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政治现象的实质内容。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就是阶级的政治。

(2)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作为一门学科的政治学,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发展出了一套包括多种框架和技术的具体研究方法。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大力吸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