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次相授业法
【答案】次相授业法是汉代私学所采用的一种转相授受的教学方法,汉代高等私学一般称“精舍”、“精庐”。汉代高等私学经师身份大致有二:一是官吏兼经师,所谓“居官教授”; 二是经学专门家,所谓“隐居教授”,经师们的教学风度颇有不同,生徒身份也有区别,有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之分。及门弟子,指亲自到精舍,向经师问学,直接从师受教的学生:著录弟子,是列名某一经师门下,有师弟子之名份,但不必亲自来受业,没有授受经学之实的学生。史书记载,有的经师门下,著录弟子达数千人或万余人。即使是及门弟子,人数若太多,经师也不得不采用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办法,使弟子次相授业。这种弟子间转相授受的办法,非常流行,形成了以名儒讲诵为主、弟子们转相授受为辅的教学方法,由此可以说汉代的私学教学还是个别教授。
2. 经世致用
【答案】经世致用是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思想,又称经世致用之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额、颜元、李搽、王源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批评理学的空疏,无裨于国
,而不是为了“游谈”家危亡,强调做学问是为了“经世致用”。他们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
,提出要以“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伦理的“学为圣人”
的治术人才。这种主张敢于批判传统理学教育的束缚,追求教育变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3.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答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
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小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 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犷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4. 九品中正制
【答案】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
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曹王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九品中正制到隋文帝时开始废除,代以科举考试制度。
5. 学田
【答案】学田是政府为学校置拨的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北宋熙宁兴学、庆历新政时,实行由政府向地方官学普遍地划拨一定量官田作为学田,以其租人充作办学经费的办法,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利用财政外收入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费问题。此后,学田成为地方学校的生命线。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它为封建人才的培养和从文化教育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6. 制举
【答案】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间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制举考录程序较简单,一般不定期,由皇帝临时决定考试科目,应考者自举或被举到京师,在殿庭直接参加考试,登科者可立即授官。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凸显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十体制的一部分,义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二、简答题
7. 简述课堂教学设计的卞要依据。
【答案】(1)课程与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2)学生的需要与特点。
(3)教师的教学经验。
(4)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条件。
(5)教学的其他实际需要和特点。
8. 教育观察研究实施的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案】(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
(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9. 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
,它是儒【答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礼记》中的《大学》
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通常被称为实现大学之道的“三纲领”。
(1)含义
,再推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
,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
持不变。
,就是指把人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但是个人的完“明明德”
善从来就不是儒家的目标,他们要求凡事都须由己及人,把个人自身的善转化为他人,尤其是民
,即推己及人,使人们去其“旧染之污”,也臻于善的境界。众的善,于是高一步的目标是“亲民”
,即每个人都应该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 大学教育的终级目标是“止于至善”
,是一个要求由低至高、内涵由简单到复杂、活动由从“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
自身到他人以至群体社会的过程,表现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较强的逻辑性和易解性、可行性:人的
,“止于至善”需要“明明德”和“亲民”作铺垫,而唯有“止于至善”“亲民”和“明明德”才
能真正得以实现。三纲领虽是二步要求,但又是层层递进、浑然一体的整体要求,舍一不能完成其他。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2)意义
,,“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止于至善”就是“觉行圆满”。明德是立身
立己,亲民是爱人立人,止于至善是起心动念,利益一切众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对封建社会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最明确的概括和表述。两千年的封建教育基本上就是贯彻这一纲领,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一般国民的处世立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是什么? 它与清朝末年的教育宗旨相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和进步?
【答案】(1)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教育方针)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朝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和美育。同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临时中央教育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并于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方一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在新教育宗旨中:①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蔡元培认为德育是完善人格的根本,德育就是要培养青年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②实利教育也就是智育,是进行生产和知识技能的教育,它既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队真的科学态度; ③军国民教育,后来也叫体育,是要健全学生体魄。这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当时形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