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西南联合大学

【答案】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内迁的3所大学联合组建的国立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七七事变后,教育部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联合组成临时大学。1937年8月临时大学筹备会在南京成立,11月1日,在长沙正式上课,共设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17个学系。校本部设在原圣经书院德涵女学旧址,文学院设在南岳,校务由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主持,年底战火逼近长沙,又西迁云南昆明。1938年4月抵达昆明后,改“西南联合大学”名,5月4日正式开学,同年秋增设师范学院,附设师范专修科,增设航空工程学系以及电讯专修科,1939年又设立先修班和进修班。1940-1941学年,发展为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

,有教师350多人,学生3000多人。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被誉为人后方的“民主堡垒”

发生过震惊中外的“一二·一”反内战、反暴行、争取民主运动。1946年5月,联大宣告结束,各校分别返回平、津原址复校。

2.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答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

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小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 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犷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3. 工读教育思潮

【答案】五四运动时期的工读教育思潮有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并进、工学兼营、工读互助、手脑并用等多种提法。它主张通过读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实现改造不合理社会的目的。工读教育思潮的提倡者有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有无政府主义者李石曾、王光祈,还有一些寻求改良社会道路的青年。提倡工读的人还组织过一些工读团体进行实验。工读教育思潮特别是其中的勤工俭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 设科射策

【答案】由于太学里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尤受重视。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策”是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正“科”即是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有时也细分为甲、乙、丙三科或上第、中第、下第等)。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通常甲科(上第)为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考试的年限和设科的标准有所变更,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设科标准最后则完全以通经多少为依据。学生通过考试取得一定的科品,获得相应的官职后,仍可以参加下届考试,以获得更高的等级和官品。太学以此鼓励士人博通儒家的“五经”。

5. 《教育独立议》

【答案】《教育独立议》是我国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论述教育问题的一篇文章,写于1922年。他认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教育事业须超然于各派政党、各派教会之外。为实行超然教育,他提出下列办法:①“分

,凡区内各项教育都由大学办理; ②“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

,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

,议,办理各大学区互相关系的事务”。教育部“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

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的影响”; ③大学不设神学科。“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

,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这些观点成为1927年一度试行“大学区”制的思想依据,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他反对军阀分子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6. 岳麓书院学规

【答案】《岳麓书院学规》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李文熠为岳麓书院山长时订立的学规,载《恒斋

,不收“縻廪粟而耽棋牌者”,禁止醵钱群文集》。它共有八条:①既以读书为业当“竞分寸之阴”

饮,猜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等行为:②友朋之间当敬而能和,不留一言不合,怒气相加者:③学生应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须端坐辩难,反复推详,教师所不晓者,则以待四方高明; ④无

,由师批改,倘或未当,即携原卷相商,论学内、学外者,每月各作三会(三次考核)“以求至是”;

,须逐字玩味,对师之讲授,倘有疑处,可即与之相商; ⑥学问务在身通⑤“四书为六经之精华”

,而六籍,然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 切忌“摘其堂皇冠冕之语,汰其规切忌讳之句”

,故学问思辨,必“自矜通儒”; ⑦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 ⑧《书》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须以力行为归。《清儒学案》概括为:为人注重于“立身、敦品、养性”; 治业则注重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

二、简答题

7. 列举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不少于5个)。

【答案】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1)偶然事件

在实验过程中,不是作为实验处理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可能影响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周期较长的实验中,更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2)成熟

反映被试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后,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被试自身的身心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异,如生理、心理的发展,技能、知识、经验的增长,或者变得疲倦、失去兴趣、焦虑等。这些变化可能与自变量混淆而影响对因变量变化结果的解释,从而降低研究的内在效度。

(3)测验

教育实验中前测作为一次学习经验可能影响后测的成绩,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常见的有练习效应、敏感效应和选择性效应。被试形成对练习和测验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前后测之间相距时间较短情况下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

(4)工具

指教育实验中测试手段技术或工具的无效或缺少一致性,这就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主持实验

,或研究者的个性、态度、价值观、信者主观情绪状态发生变化(如变得更严格、疲倦或粗心等)

息的影响,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评判标准不同(前后测难度不同,不同班用不同测验,或评判

,其可能结果是对测定和评级的精确性的一个无效评价。 者的差异)

(5)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是在教育实验中有前后测情境下出现的一种效应现象,一种趋向平均数的常态回归。被试前测成绩过优或过劣,则在后测时成绩都有自然向群体平均值靠拢的趋向(集中趋向)。对这种由于统计回归效应而混淆再次测试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不加分析,易产生错误结论。

(6)被试选择

由于选择被试的程序不适当,没有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的方法,因而造成被试组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异。也就是说在研究处理前,选择的被试在各方面并不相等或有偏性。

(7)被试的缺失

在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研究中,被试的更换、淘汰或中途退出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由于测试程序、因素控制和实验安排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多种条件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对结果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