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安音乐学院音乐801专业课[专业硕士]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风骨
【答案】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網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2. 熟参
【答案】熟参是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亦有不能隐者。”“参”谓玄思冥想,明悟道理。原指“参禅”,是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文学批评术语“熟参”从佛学中移借过来,强调对作品熟读深思,以领悟其奥妙。
3. 理事情。
【答案】(1)“理情事”的出处及含义
“理事情”出自叶燮的《原诗》:“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原诗》着重探讨了诗歌反映的对象与如何反映问题。它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世界的万物事理。至于“理、事、情”的具体含义,叶燮认为“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据此,“理、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概括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其本身的发生及各种各样天然的姿貌状态。三者有机统一,随其自然而发展。而诗歌等文学作品则以“克肖其自然”、“为至文之立极”,即为创作的最高标准。
(2)“理情事”的内涵及其理论贡献
①“理情事”的内涵
叶燮认为理与事是指诗人对自然、人世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是常人所不能言不能述、唯诗人能言能述之事理。叶燮同时也否定了诗歌言理与事即意味不能与理、事“有毫发之或离”的误解,强调诗人通过描写独特的社会自然现象及迥异于凡众的个人感受,超越常貌以追求神意契合,
“至虚而实,赋予诗篇中的“理”、至渺而近”的特性,从而写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因此叶燮的“理
事情”说,不仅论述了诗歌表现的对象,也包含了对诗歌的艺术要求。
②“理情事”的理论贡献
从叶燮的理、事、情的内涵来看,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所说的“神”、“形”、“势”。
“常理”说,,苏轼的“常形”、和王夫之的不仅要写出“物态”、还要写出“物理”,即是说的“理”和“事”
而所谓“情”并非感情的情,而即是指“势”,也就是指事物特有的态势。文学作品中对物象的艺术描写,不仅要真实地描绘其“事”、其“形”,还要善于体现其“理”、其“神”,并展示其“情”、其“势”。
从这方面说,叶燮的理、事、情说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中有关艺术形象描写的一个总结。
4. 三言二拍
【答案】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同时也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理论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二、简答题
5.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祈待之以致乡食,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简要评价这段文字的理论内涵及其文学批评史价值。
【答案】(1)引文翻译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2)引文的理论内涵
①“吟咏性情”说
钟嵘的《诗品序》是一篇重要的诗论。钟崎对诗歌和人的感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在《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
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就是钟嵘著名的“吟咏性情”说。
②诗歌本质观
这几句话说明诗的产生源于“气”。“气”首先是自然的物理的气,它作用于外物使外物变化,作用于人使人形成神气,作用于文则形成文气、体气和骨气。创作主体感于外物的变化,内心产生情感的动荡,于是形成了诗。所以,通过这句可以看出钟嵘的诗歌本质观,即它是表达人的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产物。“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说明诗又可以反作于人的感情。这句话原出自《诗大序》,但《诗大序》中还有“正得失”一句,钟嵘删去不用,因为“正得失”中有政治教化的色彩,可见钟嵘是特别强调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品质的。正因为钟嵘强调了自然情性的真实可感和自然天成,所以他反对“理过其辞”的玄言诗,反对在诗中用过多的典
故。
③诗歌发生说
钟峡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跟《文心雕龙•明诗》所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以及《物色》所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迀,辞以情发”的说法同样是正确的观点。但现实世界中有自然现象也有社会现象,所以作者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怨”特别是怨的作用. 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损害的人们的痛苦生活,是产生文学作品的土壤。钟嵘能注意到这些事实,并主张通过诗歌来反映,根据抒情诗歌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读者认识社会的面貌。钟嵘这种论点,出现在作诗偏重形式的齐、梁时代,是有它重大的进步意义的。但是,他认为怨的抒发,可以“使穷贱易安,幽居糜闷”,这显然并不正确。
(3)文学史批评价值
①继承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钟嵘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钟嵘着熏强调诗歌是体现人的性灵的,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从这个角度说,他和后来明清“性灵说”之联系更为密切。
②感情论的创新
钟嵘指出诗歌不仅是人们内在感情的宣泄,而且也是医治人的精神苦闷、抚慰人的心灵创伤
的良药。钟嵘的感情论既摆脱了儒家经学教条的束缚,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这是难能可贵的。
唐宋以后,诗话词话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数量最多的著作,这与《诗品》的开拓不无关系,虽然确切合符诗话形式的开端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钟嵘《诗品》仍然是古代诗话的远祖,所以它又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它所采用的直寻式的思维方式,意象式的点评方法和具有诗性精神的文论范畴,对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论述题
6. 试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
【答案】《林泉高致》是北宋画家郭熙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对人的关怀,尤其是对人心灵的关怀是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其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1)“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山水画创作本意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以„„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为立论的起点,提出了“画山水之本意”,其主旨是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境,为忙碌的人们营造心灵休憩的家园,使人们能够„„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在依约于耳,混漾于目的山光水色、猿声鸟啼之中放松精神,气息心灵,澄明神观,助养清风。其立意本于对人性的尊重,源于对心灵的关怀,浸润着浓郁的士大夫情怀。
(2)“真山水”是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性灵山水
郭熙眼中的“真山水”是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性灵山水,他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可视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