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唐代墓志,是唐人纪念时人时事的重要遗文,对治史者而言,是第一手资料,有一定的可信性,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本世纪新史学运动的发展,对新资料的挖掘和利用成为治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民间出土的大量唐人墓志,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二十年来,在一批学者的努力下,陆续出版了一些墓志资料汇编的书籍。日本学者气贺泽o保规,在中国学者工作基础上,编排了《唐代墓志所在综合目录》一书,方便了墓志资料的利用。 到目前,集中地利用墓志资料来进行学术研究,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如郁贤皓 的《唐代刺史考》、辛德勇的《增订两京城坊考》、陈国灿等人编著的《唐代职官丛考》、韩里洲的《新增千家唐文作者考》,也有从墓志中提及的行第、世系、折冲府等角度加以利用的。 有些论著中也用了不少墓志资料,如马弛的《唐代蕃将》、荣新江的《归义军史研究》等。此外,专就一盒或两盒墓志,结合史书相互征引,也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论文。引用母性新史料,已成为唐史学界学术研究的一股新潮流。 笔者在导师指导下,也融入这股潮流中。从去年五月,通读开元之前唐人墓志,结合《两唐书》、《资治通鉴》,或证史书之合,或纠其谬,或补其缺,或质其疑。通过志史对照,有心得则录为札记,选取有一定意义内容编排归类,今选取十文,合并成篇,以充毕业论文。 论文主旨:以墓志资料为暗线,以与墓志资料有关问题分析为明线,一方面说明墓志资料的学术价值,一方面对所遇到的问题作初步的解析。为推进学术之新知尽个体之绵力。 现把论文内容纲要略记如下: 1.秦府集团成员补考。在日本学者 布目潮 研究基础上,把成员人数由52人推展到89人。并结合志文对此集团成员背景、成分来源、后来发展,作了简要说明。共运用墓志三十二盒。 2.从晋阳起兵至唐统一战争期间史事。提及了七个问题:李渊兵渡黄河地点,李神通与攻占长安,屈突通降唐原因,姜谟伐薛举前后史事,杨恭仁与平定李轨,李密之死的再认识,尉迟敬德降唐事。计用七盒墓志。 3.初唐时期唐与突厥关系。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把初唐时的唐突关系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李渊从晋阳起兵至攻占长安阶段,以称臣突厥,争取外援,稳定大本营为其主要特征;第二,李唐翦除突厥臣属阶段。以武德四年灭窦建德、王世充为下限;第三,唐突冲突不断,矛盾尖锐化,唐突争霸阶段。以武德九年八月,唐略占优势退敌为下限;第四,贞观后,消灭东突厥,太宗荣登天可汗阶段。共用六盒墓志。 4.关于玄武门事变。对参加事变人员作了补充,并对张公谨在事变中的作用进行了剖析。共用碑志四通。 5.从墓志看初唐李韦婚姻关系及其政治影响。对韦贵妃、韦昭容入选问题,两位韦氏在宫中地位问题及玄武门事变前韦贵妃在宫中的政治影响进行了推敲。共计用五盒墓志。 6.李世民与弘农杨氏婚姻关系极其政治影响。在朝上有杨恭仁,在宫中更有三位杨妃(曹王明母原本元吉妃、赵王福母杨贵妃、蜀王愔、吴王恪母炀帝女),一位燕妃(恭仁之外甥女),这样的李杨关系加强了关陇集团内部的团结,增强了政权的稳定性。并对杨恭仁与太宗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共计用墓志四盒。 7.唐与朝鲜关系。提及了以下内容:泉氏兄弟争权与唐灭高丽,达率考,太宗海上伐辽,伐辽秦府旧将,太宗朝代辽蕃将史事补。共计用十三盒墓志。 8.李勣世家。主要介绍了其家三次迁居、三次改姓及世系等问题。共用墓志五盒。 9.帝后挽郎考。挽郎是挽灵柩之人。对帝后挽郎人选资格及其个体发展作了初步分析。共统计挽郎十一人。 10.高宗武后朝史事。介绍以下内容:御使大夫李乾峳之命运,临川公主之命运,北门学士职责考补,泉献诚之死,唐国子监史事补,丘阿罗憾史事。共计用七盒墓志。 通过上面简要介绍说明共计用碑志九十四通,提及初唐政治集团、官制、军事外交战略、政治联姻、政治事件及事变、将相个体及世家命运等上述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层次认识集权制特色,对今天推陈出新的民主制度提供一些反思的理性资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