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毛泽东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

关键词:毛泽东,工业化,贡献,模式

  摘要

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这一理论直接指导了我国国民经济政策和规划的制 定,为新时期的中国工业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研究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理论丰富的内涵和特点的研究还欠深入,这就促使本文作者以此题做学位论文,试图有新的突破。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通过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及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比较,着重阐述了毛泽东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的贡献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模式。 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的贡献: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全面地论述了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基础作用。即:农业发展是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我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因此,毛泽东提出了“农业就是工业”的命题。2.必须以工业为主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中占主要的部分是工业,农业虽是基础,但农业的发展要靠工业的引导和支援,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在加强农业基础作用上起着主导作用,工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动力。以工业为主导,必须坚持以重工业为重点,轻重工业同时并举;侧重内地,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并举;以大型企业为主,大中小型企业并举等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3.必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提出了工农业同时并举,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思想。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要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把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 毛泽东关于既坚持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模式:1.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从发展生产力的 角度考察,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的必要保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改造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二者不可孤立起来看。毛泽东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孤立地去开展。因为,只有农业合作化才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工业发展过程中生产出的农用机械、化肥只有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才能广泛使用;农业合作化能保证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大量资金。2.实现中国工业化,必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管理体制。针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统得过死、集中过多的弊端,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等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有益探索。3.实现中国工业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毛泽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他认为科学技术的落后是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一定要赶超世界先进技术。为此,毛泽东号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毛泽东对于中国搞科学技术紧迫性的认识,表明他实际上已把科学技术看作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关键。4.实现中国工业化,必须向外国学习。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原则,但也不排斥向外国学习,实行对外开放。毛泽东提出向外国学习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发扬和创造本民族的东西。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利用外资实现中国工业化的构想,新中国建立后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实行对外开放的重点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同时以坚定不移的立场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禁运政策,尽可能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交往,打开向西方开放的通道。 此外,本文还论述了毛泽东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对中国工业化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