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京察

【答案】京察是指明清考核京官的制度。地方官的考核称为“大计”,三年一次;京官的考核被称为“京察”,六年一次。具体方法为地方总督巡抚、京官三品以上自陈政事得失,以下官员由吏部都察院进行考核。武官的考核称为“军政”,每五年一次,由兵部主持。考核一等的加一级,如有冒滥徇私者按保举连坐法予以处分。京察与大计制度的存在,本身目的在于奖优惩劣,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为帝国统治做出贡献。然而正因为涉及了官员的奖惩,结果造成徇私舞弊等结党现象十分明显,在发展的后期已经很难真正实现应有的作用。

2. 韩非

【答案】韩非,韩国人,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的代表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而韩非认为,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法、术、势缺一不可。“法”是指成文法令。“术”是指国君操纵臣下的手段,“势”是指国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他主张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故他的思想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3. 黄老思想

【答案】黄老思想是指秦汉之际兴起的道家思想,即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汉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采纳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政治。因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假托黄帝之命撰写了《黄帝四经》等著作,故黄帝在一段时期内也被当做道家的代表人物。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4. 内务府

【答案】内务府是清朝特设的专管宫廷皇室事务的机构。长官称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大臣担任。内务府的雏形出现于努尔哈赤时代,清军入关后,逐渐由服务于地方性旗主的机构转变成服务于一国之主的庞大宫廷事务机构。康熙帝亲政之后,吸收了原宦官衙门分司理事的原则,将

所使用的内监纳入内务府三旗的诸内管领的控制之下,达到了防范太监期权乱政的目的。

5. 端平入洛

【答案】端平入洛是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两军在洛阳发生的军事冲突。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宋廷出兵北上,目的是收复东京开封府(今属河南)、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然后据河而守。赵葵、全子才奉命率军北进,至西京洛阳,所复州郡皆为空城,粮饷不济,蒙古军乘势反攻,赵葵、全子才无功而还,史称端平入洛。它激化了宋

与蒙古的矛盾,给蒙古大举进攻南宋提供了借口,从此长达45年之久的宋、蒙战争拉开了序幕。

6. 元祐更化

【答案】元祐更化是北宋元韦占年间反变法派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年)春,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宣仁太后执政,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人;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祐年间,故史称“元祐更化”。

7. 城濮之战

【答案】城濮之战是指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一次争霸战争。公元前632年,楚北上围宋,宋向晋求救,晋文公率军解围。晋军为避开楚军的北进锋芒,在未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淮,晋文公会晋、宋、齐、秦等军,大破楚军。此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此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确立了其霸主地位。

8. 五铢钱

【答案】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一种制钱。为了解决私人铸劣钱营利造成的币制紊乱问题,汉武帝决定从统一货币种类,统一货币发行权入手。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这次新铸的五铢钱(又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重如其文,钱的质量很高,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9. 青铜时代

【答案】青铜时代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是以青铜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文化最早出现在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欧洲、埃及、印度等稍后,美洲较晚。中国的青铜时代则从公元前21世纪起到前5世纪结束。青铜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丰富,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10.文字狱

【答案】文字狱是指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历代中央政府为加强专制统治钳制文人的思想,即从其奏章、著作等文字中摘取只言片语,罗织罪名而制造的冤狱,史称文字狱。文字狱大兴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比较著名的有明史案、南山集案和吕留良案。文字狱不仅导致无数人无辜死亡,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深重灾难,可谓千古浩劫同时也抑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是封建统治者用血腥屠杀的方法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突出表现。

二、简答题

11.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为巫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小得世袭。

②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汉武帝的官制改革将一部分丞相权力收入皇帝手中,达到了抑制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

③东汉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有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国家实际的决策机构,虽然设有三公,但三公已经被架空,只有议事权,而没有实际权力,且往往因为小事而被罢免。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从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

①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朝时称为内史省,主要负责定旨出命,中书省长官称为中书令,共两人; 门下省掌管封驳审议,认为不合格的政令可以驳回,长官称为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