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阴阳家

【答案】阴阳家是指战国时期以宣扬阴阳、五行说为主的哲学学派,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代表人物是战国末年的齐人邹衍。他用五行相胜说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终始说。主要观点为:黄帝是土德,夏禹是木德,商汤是金德,周文王是火德,而将来代周的一定是水德。因为木胜土,土胜水,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后来秦始皇就沿用这个说法,把秦定为水德。五行更始,其思想核心为“道”是主宰一切的规律,并周而复始地循环。阴阳学说对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影响极大。

2. 郑国渠

【答案】郑国渠是指战国时期秦在关中开凿的水利工程。秦国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他主持在关中渭水以北兴修大型灌溉渠。其西引径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成为沃野,为秦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其也是迄今为止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3. 孟子

【答案】孟子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著名的思想家,著有《孟子》一书。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川答曾受业十子思的门人。他将孔子的学说继承并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他主张行“仁政”,主张“保民”,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所抨击。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因此他也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他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这是奴隶社会崩溃、庶民地位提高的反映。

4. 《汜胜之书》

【答案】《汜胜之书》是指西汉汜胜之所撰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因原书在北宋初年亡佚,现从《齐民要术》等书中摘集而成,主要内容有耕田法、区田法、穗选法以及禾、黍、麦、稻等13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其中区田法最为著名,一直沿用至今,仍在不断改进中。此书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技术水平,是中国农史研究的宝贵史料。

5. 氏族公社

【答案】氏族公社是指原始社会后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的

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其只要特点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6. 海上之盟

【答案】海上之盟是指宋金联合攻辽的盟约。重和元年(1118年),宋派马政自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以买马为名探金朝虚实,后宋金使者屡次联络并密议联军灭辽;宣和二年(1120年)又派赵良嗣(即马植)等为使,赴金定约:北宋允许在灭辽后将原输纳给辽的岁币全部转献于金,金承认燕云诸州归宋;金攻取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宋攻取燕京。海上之盟签订后,金宋合力灭辽,但辽灭亡后,宋朝失去了辽国这一屏障,使金宋边境直接接壤,为靖康之变埋下伏笔,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7. 澎湖巡检司

【答案】澎湖巡检司是元代设立的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元代至元年间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泉州府,这是中央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权机构的开始。明代澎湖巡检司的辖区,扩大到台湾本岛(元代称为瑁求或琉球),加强了对澎湖和台湾的开发与管理。

8. 《授时历》

【答案】《授时历》是指元代王恂、郭守敬、杨恭懿和许衡等人创制的历法。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开始编订,十七年(1280年)冬完成,十八年(1281年)颁行,由郭守敬写成定稿。为创制此历,郭守敬等人制造了天文仪表,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和测量,汲取汉以来四十多家历法之长并汇集实测成果,极富创新。《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和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的现代理论值相比只差23秒,同现在世界上所用的公历(格雷高里历)一年周期相同,但比公历早了300年。

9. 端平入洛

【答案】端平入洛是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两军在洛阳发生的军事冲突。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宋廷出兵北上,目的是收复东京开封府(今属河南)、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然后据河而守。赵葵、全子才奉命率军北进,至西京洛阳,所复州郡皆为空城,粮饷不济,蒙古军乘势反攻,赵葵、全子才无功而还,史称端平入洛。它激化了宋

与蒙古的矛盾,给蒙古大举进攻南宋提供了借口,从此长达45年之久的宋、蒙战争拉开了序幕。

10.察举制

【答案】察举制是指汉代选官制度之一。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冬,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由此正式确立。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

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除孝廉一科为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取士,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人员,一般都在郎署供职,由郎官再逐渐升迁。

二、简答题

11.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1)内容: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和统一的需要相继经过变法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分土封侯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职官任选制度为特点的新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各国国君选贤任能,大量选拔下层知识分子进入政府机关,这种制度加强了各国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①在中央,国君原称为侯,战国中期以后相继称王。国君之下设将、相,分掌军事、政治大权,由王直接任命,对王负责。相以下有御史、执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分管兵、刑、钱、谷等事,组成中央政府。

②地方上,逐渐推行郡县制。郡为中央政府管辖下最大的行政区划,设郡守主持政事,另有尉管理军事刑狱。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乡有三老、廷椽,里有里正,为地方基层官重。这种由地方基层到中央政府职官制度的建立对于巩固新的政权组织起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建立上计制度,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分别写在两片木卷上,一片交给君主,一片留给自己。年终,官吏必须去见君主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君主根据木卷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子赏罚或升级降职。

③军事上,各国国君将军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军事统帅由国君直接任命,驻外将领不能随意调动军队,必须有国君颁发的虎符为凭方能发兵,维护了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2)意义:七国经过变法和改革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各方面,较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为日后秦汉时期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简述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

【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实行两税法。

(1)背景

①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批流失,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山东、河北、河南不再为朝廷所有,政府的经济实力大幅削弱,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②国家控制的土地微乎其微,指望依靠名存实亡的均田制以解决财政危机,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③为了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役制度的进一步混乱。

④方镇州县各自为政,巧立名目,贪官污吏中饱私囊。豪强富户百般规避,转嫁负担,贫弱百姓则旬输月送,不得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