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北梦琐言》是唐五代之际蜀人孙光宪所著,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该书还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力图运用散见的史料以及《琐言》中的某些可资参照的条目,对该书以及作者的问题进行探讨。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 首先考订出作者的生年,这是说明作者生平的重要一环,本文应用《琐言》中逸文卷一《强绅望气》条,参照《新五代史》、《资治通鉴》、《三楚新录》诸史书,考订出孙光宪大致生于公元897年,接着,运用《宋史》、《十国春秋》以及其他资料,对孙光宪的孙氏仕居荆南,辅佐高氏四世,最终促使荆南高氏政权归附北宋,对孙氏早就引发的大一统思想以及产生的客观效果进行了表彰论证。随后指出孙氏编撰《琐言》的目的,是为了寄托对故国(塘)的怀古之情,并向通过对唐末史实的辅陈,找出这一时期市政紊乱,朝纲不理的症结;同时,他还希望通过《琐言》,反映唐末代知识阶层的遭遇和归宿,以便使后世从这些时代先锋的遭遇中对其所处的时代又进一步的了解。另外,作者对唐五代政事的记载品评,让后代明辨祸福得失,以资借鉴,这是作者撰写这些该书的主要目的。最后,还对《琐言》成书以及撰写时间的成说提出了意义和见解。 第二, 历来对《琐言》是三十卷还是二十卷存在的争议。本文通过援引大量书跋题记资料,看比对证,引发总结。认为在北宋晚期《琐言》很可能有两种或数种不同的版刻本传世,其中三十卷的在南宋以后就不存在了,而目录学家如晁公武等只是以看到的抄本或刻本为依据,详为著录。这就使得此后诸家皆将《琐言》诸录为二十卷,本文还将《琐言》的版本流传脉络加以对比考证,指出其中的优劣,以便浏览研究。 第三, 该部分通过对《琐言》内容介绍研究,突出《琐言》内容反映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动机,即《琐言》的借鉴后世的社会作用。分四个问题论证,其一,诙谐谈笑,诉不遇、颂苦行、鞭丑类,备述唐五代知识阶层的苦乐;其二,朝野碑文,明是非、歌德性、备见解,证明《琐言》对后世的鉴戒功能;其三,佛教骗局,戳虚幻,讥无行,阐明作者对佛教的态度以及对诗人的劝诫;其四,家乡趣闻,蜀川情,时速颂,只是概说,没有展开论述。 第四, 重点论述作者严谨的编撰态度。《琐言》的史料价值社会作用以及由此反映出作者的史学思想,该部分通过具体翔实的统计数字和明晰的表格排证,是人对所论述的问题一目了然。孙光宪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全书贯穿统治者只有顺应民心,才能保障统治的长治久安,反之则自取灭亡,同时,还阐发了作者顺应时代潮流,密切注视历史发展新动向,与历史发展同步的史家哲人风度;其次,作者顺成唐代“借鉴史学”之后,其思想对唐、宋史学的沟通起到了桥梁作用,这表现在全书体现的借鉴劝勉(即通过自《史记》以来的“太史公曰”体例,倡颂自己的观点,劝诫后世),对宋代一大批借鉴史学名著的出现所起的作用,在这,作者在该书中体现的强烈的抑佛思想,这无疑是对宋初史学家抑佛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另外,作者提倡孝道,并在书中记载了有关神怪以因果报应的内容,本文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提出了忠实可以的解释。 总之,以上四部分的论述,本文作者力图抛砖引玉,使人们对《琐言》又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希望更多人的关注。并为深入研究与该书有关的其他问题提供了依据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