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惊恐障碍

【答案】惊恐发作是突然、短暂而极度恐惧的一种状态,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如心跳加快、眩晕、出汗、失去控制感等。不少人都曾经历偶尔的惊恐发作,尤其面临强烈的应激时容易发生,但大多数不会对个体的生活造成影响。若惊恐发作反复出现或个体担心惊恐发作,并对其生活造成干扰,这些人可能患了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

2. 唐氏综合征

【答案】唐氏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障碍,是由于多1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智力低下,也称21三体综合征。婴儿患此病的可能性与其出生时父母亲的年龄成正比,尤其是母亲的年龄越高,出现此种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就越大。孕妇可在怀孕10周以后接受绒膜绒毛取样或羊膜穿刺检验,检测唐氏综合征。

患病儿童的生理特征:杏仁形斜眼、眼睑厚重、睑部和鼻子扁平、宽大、舌头过大、手掌厚实、手指粗而短。唐氏综合征患儿的体貌异常程度与其精神发育迟滞程度几乎没有关系。

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童通常可以通过培训学会自理,学习一些适应性的社会行为以及常规行为,并可从事简单的工作。患儿的社会关系水平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一智商水平和支持性的家庭社会环境。

3. 苯丙酮尿症

【答案】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由隐性基因遗传的先天性代谢疾病,大概20000名婴儿中有1名患有此病。

患有苯丙酮尿症的婴儿出生时显得正常,但由于缺乏肝酵素,使体内的苯丙胺堆积在血液和组织中,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会对脑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约1/3的患儿不能行走,2/3的患儿从来不能学会说话,超过半数的患儿IQ 在20以下。

病征通常在出生6〜12个月后出现。婴儿一经检验出苯丙酮尿症,可用食物疗法控制体内的苯丙胺含量,直到6岁大脑基本完全发展为止。及早适当的治疗可以停止脑神经的损伤,患者很可能拥有从边缘至正常的智力水平。

4. 归因

【答案】归因是指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归因理论也对认知模型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归因的维度包括:

(1)内归因和外归因

外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外部;内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内部。

(2)稳定归因于不稳定归因

稳定的归因是指事件发生的原因持续存在;不稳定的归因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不总是出现。

(3)整体性归因

整体性指的是失败在很多任务上都会发生;特定性指失败只在这一种任务上发生。

归因理论者感兴趣的是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与特定的归因风格是否有关。因此,在认知治疗中,改变认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来访者看到对同一事件不同解释的可能性。

5. 期望

【答案】期望是一种认知,是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的预期。班杜拉强调期望对行为的影响,班杜拉认为有些行为不需要直接的体验,只是看到其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够习得。

(1)结果期望:个体对行为所带来的结果的期望;

(2)效能期望:个体对于自己完成某行为的可能性的预期。

班杜拉认为,在治疗恐怖症时,系统脱敏或者模仿学习的良好效果要归功于对个体的自我效能预期的改变。成功的治疗在于提高自我效能期望。

6. 边缘型人格障碍

【答案】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而言,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是其突出的特征。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的数据表明此类障碍的患病率为0.2%〜4.6%,女性多于男性。边缘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和惊恐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23%,19%和7%。与其他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是:与表演型、反社会人格障碍伴发,其次为分裂型、依赖型、回避型、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

7. 精神发育迟滞

【答案】精神发育迟滞是以智力较低、适应功能较差为主要特征的障碍。因为它病因复杂,在我国其分类、定义和命名尚不统一。教育部门成为“弱智”,而儿科和精神科惯用“智力低下”。国际统称为精神发育迟滞。

8. 分离性焦虑障碍

【答案】分离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青春期之前的发病率为3.5%。

女童的发病率为男童的将近两倍。严重的儿童可能不能上学或参加户外活动。因为儿童经常出现躯体症状,所以通常接受多次躯体检验。

症状:有分离焦虑的儿童时刻都在担心和家人分离或家人遇到不幸,他们拒绝和家人或其他依恋的人分开,如果分开就会让他们惊恐不已;做和分离有关的噩梦;可能表现出与焦虑相关的躯体反应,如头痛、胃痛、恶心,这些反应在不得不分开的时候会格外明显。

连续4周出现以上情况,就可能被诊断为分离焦虑障碍。

9. 广场恐怖症

【答案】(1)含义:又译场所恐怖症,最初用来描述对聚会的场所感到恐惧的综合征,目前它不仅包括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或独自在家),也包括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多为家)的地方。

(2)广场恐怖症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①焦虑症状:即将发生危险的一种预期,预感到自己将发生可怕的后果,且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很多病人在严重时出现惊恐发作。

②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多数场合是拥挤人群、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地方等情境。

③回避行为,即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是广场恐怖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广场恐怖症患者开始时只是回避那些不容易迅速离开的场所,有的人初期只要有熟悉的人陪同,就可以外出。随着病情的加重,恐惧的场所泛化,最严重者,终年不敢跨出家门,生活受到严重妨碍。

10.神经性贪食症

【答案】20世纪初认为暴食、呕吐、导泻等症状是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

1959年,美国人A.J.Stunkard“进食模式与肥胖”的文章发表后,才出现“贪食”这一术语,并得到大家的公认。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组症状在疾病分类学的地位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和分歧。

1979年,英国的GeraldRussell 首先提出使用“神经性贪食症”这一术语,逐渐被公众接受。 1980年,神经性贪食症首次作为进食障碍中的一组综合征,被列入DSM-Ⅲ中,得到认可。 至今学者们对该综合征的确认及其在诊断分类学中的地位等方面仍存在着分歧意见。争论的焦点在于神经性贪食症和神经性厌食症的关系上。主要分为以GeraldRussell 为代表的英国派和以DSM-Ⅲ制定者为代表的美国派。

①GeraldRussell 提出神经性贪食症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慢性阶段,是不进行自我控制的神经性厌食症。即认为神经性贪食症可被视为持续的神经性厌食症的延续,这两者在精神病理方面是相同的。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学者倾向采纳Russell 的观点。

最近有研究者发现,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应该具有相同的心理病理核心,神经性贪食症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失败”了的神经性厌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