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2.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
3. 迟发展效果
【答案】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4.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 ③发展社会化; ④逆向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5. 镜中之我
【答案】库利的“镜中之我”概念认为,自我源自以群体为背景的同他人的符号性互动,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认识自己,就如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①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 ③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
6. 社会拎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
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7. 虚拟社区
【答案】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 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8. 印象管理理论(戈夫曼)
【答案】印象管理是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9. 社会资本
【答案】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他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社会资本既取决于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也取决于网络中各个成员所拥有的资本(经济的、文化的与符号的)的容量。
10.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二、简答题
11.简述我国社会政策现状的特点。
【答案】我国社会政策现状的特点主要包括:
(1)从属性
相对于经济政策而言,社会政策依然处于从属或依附地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始终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而实施的。由于对社会政策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我国目前的社会
公平问题变得比较突出。
(2)不完整性
①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的分类
补偿性社会政策主要是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救助政策、住房补贴政策以及其他各种基本权利的保护政策,这类社会政策旨在维护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
发展性社会政策主要是指有关增加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机会、增强其社会参与能力,以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整合的政策,这类政策旨在维护社会弱势群体成员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保证其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机会和必要的素质。
②原因
a. 和补偿性社会政策相比,发展性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但在现实中,补偿性政策往往更受到重视,而发展性政策往往被弃置一旁,或根本就未加考虑。
b. 上述两类社会政策内部,都存在着各种缺陷,需要加以补充、充实、改革和完善。
(3)不平衡性
①原因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的影响,我国日前的社会政策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区别对待的问题,对农村户口的居民仍实行和城市居民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
②现状
根据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中的职能,社会学家沃伦斯基和莱博克斯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分类: a. 补缺型(或称剩余型或残余型),是指国家的社会福利机构只有在其他通常的渠道如家庭和市场不能维持时,才应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实际是主张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有限的、基于家计调查的服务。
b. 制度型(又称普遍型),是将社会福利服务当作工业社会一种正常的功能,以提供制度化的、针对全体人民的普遍福利为职志。
就我国城乡福利制度的类型来看,它实际上是制度型(针对城市居民)与剩余型(针对农村居民)并存。
(4)不稳定性
我国目前的社会政策尚存在法制化程度低、制度化程度低、不稳定的问题。
①主观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不能通过立法的途径加以明确,而政府权力又弱化,其推行的阻力大大增加。阴力一大,政府便变通政策,其结果是使政策难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②客观上,我国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旧体制迅速瓦解,新问题层出不穷,又受到人口城市化、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这些都对社会政策的决策者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5)低效性
①我国目前的社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针对性不强。
②我国目前的社会政策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或准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管理和执行,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这使得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有的目标人群成员获得了重复支持,有的却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