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答案】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要称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含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活动是人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体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2. 格思里和赫尔是怎样解释学习现象的? 他们的观点在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格思里和赫尔对学习现象的解释
①格思里对学习的解释
格思里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与桑代克、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说相似,也是根据刺激一反应联结来解释学习行为的。他提出了著名的接近学习律,只强调学习即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反应之间的联合。认为学习“全”或“无”的现象,即一个刺激模式第一次与一个反应相结合时,就获得了充分的联结力量。
②赫尔对学习的解释
赫尔是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之一。受巴甫洛夫学说的影响,运用假设演绎的方法,提出了著名的系统行为理论。赫尔认为,有机体是借助于对环境的适应而生存的。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依靠两种S-R 的联结。一种是神经组织中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S-R 联结,它是有机体在面对经常发生的紧迫情境自动作出适当行为的机制,是学习的起点; 另一种是进化过程中,后天确立的、通过学习得来的S-R 的联结。它是在一定的需要及内驱力水平下发生的。赫尔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降低内驱力和满足需要,使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因此,其系统行为理论也称内驱力降低说。
(2)在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①格思里和赫尔的学习理论,丰富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对学习的各种规律进行了解释。
②格里斯的学习理论被现代的心理治疗学家创造性的继承和运用,提出了系统脱敏的方法,用来帮助病人克服不良隋绪和行为障碍。
③虽然这些理论并不完美,但是为人们理解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激发了有关学习问题的大量研究。
3. 影响迁移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迁移不是自动产生的,它受制于各种条件,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定势。
①相似性: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客观因素的相似和主观因素的相似。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属于客观相似性,它包含学习的共同结构成分与表面成分。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奥斯古德的迁移逆向曲面都是学习材料相似性的典型代表。吉克与霍利约克认为,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包含结构特性的相似和表面特性的相似。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是主观相似性,也影响迁移的产生。并且两种学习情境中所涉及到的其他成分的相似,如态度、情感以及学习中的环境线索等也影响迁移的产生。
②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经验的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和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都影响迁移的产生。决定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的认知技能与元认知技能。因为迁移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来完成的,而认知技能与兀认知技能又是调节、控制认知活动,保证其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③定势:定势是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发生于连续的活动中,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定势使个体在认识方面和外显的行为方面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使个体在活动方向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即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4. 加涅把学习分为那几个阶段?
【答案】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加涅认
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
(1)动机阶段
在教育和教学情境中,首先要考虑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它是借助于学生内部产生的心理期望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期望就是指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后将会得到满意结果的一种预期,它可以为随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但是,在有些场合下,学生最初并没有受达到某种目的的诱因所推动,这时就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期望。
(2)领会阶段
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必须进行选择性知觉。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知觉,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改变讲话的声调、手势动作等; 同时,外部刺激的各种特征本身必须是可以被分化和辨别的。学生只有对外部刺激的特征作出选择性知觉后,才能进入其他学习阶段。
(3)习得阶段
习得阶段是指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再把它们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
(4)保持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贮存阶段。如果教师能对学习条件作适当安排,避免同时呈现十分相似的刺激,可以减少干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信息保持的程度。
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其强度并不随时间进程而减弱; 有些信息因长期不用会逐渐消退; 记忆贮存可能会受干扰的影响,新旧信息的混淆,往往会使信息难以提取。
(5)回忆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回忆或信息提取阶段最容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提取线索,这些线索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回忆量。但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为自己提供线索,从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6)概括阶段
学习过程有一个概括的阶段,即学习迁移的问题。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概括和掌握其中的原理和原则。
(7)作业阶段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有作业阶段,因为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己习得了所学的内容。作业的-个重要功能是获得反馈; 同时,通过作业看到自己学习的结果,可以获得一种满足。作业主要是给教师看的,教师需要几次作业才能对学生做出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