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625中外新闻史和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对电子传媒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请简述其背后的理念和所引发的后果。
【答案】(1)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的含义
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是指减少政府对广播电视业的控制和管理,将广播电视业直接由市场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公共及非商业传媒业面临着商业广播电视业的巨大冲击,它们在受众、市场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商业传媒以自己灵活、多变、通俗、接近受众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占据了主要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成了广播电视业的标准运作方式。因此,西方不少人提出减少政府对广播电视业的控制和管理,停止政府对公共广播电视的资助,将整个广播电视业完全交由市场调节。
(2)西方国家普遍对电子传媒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其背后的理念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为报刊的自由卞义理论,产生于17, 18世纪,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同极权主义制度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弥尔顿、密尔、托马斯·潘恩和托马斯·杰弗逊。其思想根源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此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报刊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能够约束自我的自由企业。它主要包括以下原则:
①出版自由是人人都拥有的权利,人们可自由行使此种权利而不必事先取得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对政府和官员进行除人身攻击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批评,属于报刊所拥有的合法权利;
③新闻出版有权拒绝任何第三者所提出的事先检查的要求,其出版内容不受来自任何方面的强制;
④在观点与意见的传播问题上,真理和“谬误”拥有同样的权利。
现代自由主义理论有两个重要原则一一“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前者强调的是报刊的性质,后者则认为报刊能够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得出最为合理的意见。这两个原则对此种媒介规范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3)放松管制所引发的后果
①加剧了媒介市场竞争,媒介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政府的放松管制大大减少了对广播电视与其他产业联合兼并的限制,对一家广播电视公司拥有附属台的限制等。这使得西方广播电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兼并、集中、整合的现象。
②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放松管制加速了媒介市场竞争,各媒体为争夺受众,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各媒体之间也出现了一些整合的趋势。
③放松管制加剧了传媒业的市场分化,大众传播日益明显地向分众传播转变。因为经过长期发展,西方的媒介市场己相当成熟。加上社会日益多元化,受众呈现出加速分化的趋势,即受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媒介业的竞争加剧,大众传播日益明显地向分众传播转变,即各个媒介既要关注广大受众的普遍需求,更要满足日益细分化的受众的不同需要。受众市场的细分化导致了媒介市场的分众化。
2. 什么是人际传播? 请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
【答案】(1)人际传播的含义
人际传播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它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2)人际传播的特点
①人际传播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 同样,受传者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接收信息。
②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的传播更为丰富和复杂。
这个特点和第一个特点密切相关,即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这种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双方的信息授受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传播者与受传者不断相互交换角色,每一方都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并相应地修改、补充传播内容或改变传播方法。因此,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
④在传播关系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是一种非制度化传播。
说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传播,并不是说它不受任何制度化因素的影响。相反,人际传播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参与的双方虽然都是拥有独立意志的主体,但他们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连接的; 人际传播的内容,双方使用的言辞、语气、态度等等,无一不是这些关系的反映。这里的非制度化,主要指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在人际传播中,双方都没有强制对方的权利,也没有接受强制的义务,这意味着人际传播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3. 分析组织传播中丰裕媒介(RichMedia )和医乏媒介(LeanMedia )的特性及使用策略。
【答案】组织传播学者达夫特和伦格尔提出了“媒介丰裕度模型”,其要解决的是:一个组织“面对大量的各种组织任务,管理者将如何在诸多的传播媒介之间作出取舍”。他们指出:“可使用四种标准来区分媒介的信息传输能力:获得及时反馈的能力、多种提示信息的利用、自然语言的使用以及对个体的关注。能够满足上述所有或多个标准的传播渠道被称为是丰裕媒介,而不具备或只具备上述少数特征的渠道则被称为是I 乏媒介。”
(1)由这四个区分标准,可以总结出两者各自的特性:
①丰裕媒介获得反馈的能力强,匮乏媒介获得反馈的能力较弱。
②丰裕媒介的信息渠道多,匮乏媒介的信息渠道较少。
③丰裕媒介的语言更生活化、更自然,医乏媒介的语言更规范,更正式。
④丰裕媒介更适于人际交流,匮乏媒介更适于组织传播。
(2)由于丰裕媒介和医乏媒介各自特性的不同,在选择传播媒介时,就应当辩证对待,讲究使用策略:
①丰裕媒介适用于处理歧义性高的任务,因为其传播的信息量大,可以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如果用丰裕媒介处理日常事务,过多的提示会导致信息混乱和多余的意义。与之相对,匿乏媒介适宜处理日常事务,因为日常事务具有程序性和稳定性,不需要过多的信息来支持。如果用匾乏媒介处理歧义性高的任务,则其揭示的信息不足以表达复杂的讯息,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②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使用丰裕媒介,可以获得更好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在组织传播中使用医乏媒介,可以维护组织的地位和形象。
4. 信息爆炸易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答案】信息爆炸使得“新闻的草率和浅薄,正在腐蚀着阅读它的人们的思想,损害人们持续地思索和专心一致的精神力量,降低人们的欣赏情趣……这种读物只有使人心变得冷酷,使良心失去敏锐的感觉,以至于不再感受到痛苦。”其实,信息爆炸的后果远不止这些,从大的方面讲,还包括:
(1)信息泛滥
据日本《信息流通调查报告》估计,人类标准供给信息量每10年约增加4倍,而个人消费量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如此日积月累,过剩的信息必然堆积如山,最终会造成信息“雪崩’,、信息洪水,危害社会和人类自身。
(2)信息超载
这是指社会信息量超过个人或系统能力所能接收、处理或有效利用并导致故障的状况。它表现为:受传者对信息反应的速度远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 大众媒介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 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
(3)信息浪费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人类应该予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但由于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的无用信息所淹没,求知的人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待信息洪水,这种大海捞针式搜寻的结果是,经常无奈地让一些有用信息与大量无用信息一起从身旁流走,从而造成了信息浪费。同时,这也浪费了为传播和搜集信息而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4)信息疾病
面对极度膨胀的信息量,人们受到信息爆炸、信息超载、混沌信息空间和数据过剩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引发了一系列信息疾病:有的手忙脚乱,焦虑不安,情绪暴躁; 有的消极被动,精神麻木,智力退化; 有的紧张害怕,草木皆兵、四面楚歌; 有的回避信息,抵制信息,破坏信息; 还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