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布鲁纳的教学观。
【答案】(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①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够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兴趣,并可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②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③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①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②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③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④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 什么是难度和区分度? 如何计算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
【答案】(1)难度和区分度的含义
①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即用通过率来表示难度,通过率越高,难度越小。
②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因此项目效度越高,其区分度越人,鉴别力越强。但对于不同的测验题型,其计算也有所区别。
(2)难度与区分度的计算
对于不同的测验题型,其计算有所不同。
①难度的计算
a. 是非题:当只有正确或错误两种答案时,可以用通过该题人数的百分比代表难度
度; N :受测总人数; R :通过该题的人数]; 用极端组的方法计算难度[P:难[PH :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的学生)答对该题的人数占高分组学生总数的百分比; P L :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学生)
答对该题的人数占低分组学生总数的百分比]。
b. 选择题:在K 个选项中(K>2)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则其难度可以在该项目的通过率P 的基础上进行矫正,计算公式为[CP:矫正后的难度:P :未矫正的难度; K :选项的数量]。因为对单
[M:全体考生某题的平均得分; W :某题
[MH :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的学生)选题学生可能随机猜测,用此公式则能排除这种影响。 c. 论文型题目:
用某题的平均分数为依据计算难度规定的最高得分]; 用极端组的方法计算难度
总人数的27%; H :该题最高得分; L :该题最低得分]。
②区分度的计算
a. 客观性题目:简便计算公式是:[D:区分度; P H :高分组通过该题的人数占高分组总人数百分比; P L :低分组通过该题的人数占低分组总人数百分比]。
b. 论文性题目:可以用计算,[D:区分度; M H :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的学生)全体全体考生该题得分之和; M L :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学生)全体考生该题得分之和; N :所有考生考生该题得分之和; M L :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学生)全体考生该题得分之和; N :所有考生总人数的27%; H :该题最高得分; L :该题最低得分]。
3. 知识掌握需经历哪几个阶段? 影响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知识掌握的阶段
①西方知识掌握的阶段
著名认知教学心理学家诺曼和鲁墨哈特根据图式理论,提出知识的掌握需经过生长、重构和协调三个阶段。
a. 在生长阶段,学生通过接触各种形式的知识,包括术语、事件、理论解释等,并力图把这些“外来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此时,信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被原有图式同化,以个别事实或命题的形式被表征。教学首先应考虑所教的内容应适合于学生原有知识准备,即找准生长点。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评价学习成效的主要指标是简单的再认和有提示的回忆。
b. 重构阶段是建立观念间的联系,形成观念间的关系模式。此阶段较适宜的教学方法有苏格拉底“产婆术”、质疑法、发现法等。学生则需要运用组织和精细加工等学习策略,以便发现概念之间的部分与整体、上位与下位、论点与论据等的关系。重构阶段的教学效果评价宜采用论文式测验,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的材料加以比较,发现异同之点并在有限的范围内加以应用,着重考察学生联想和比较的能力。
c. 协调阶段的知识由大量的模式构成,根据深层次结构加以组织达到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水平; 最终达到某一概念在新的情境中与其他概念一起被灵活自如地应用。这个阶段的教学指导应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下进行变通性练习,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纠正性反馈,使学习者对概念理解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以促进迁移。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联系和应用相结合。
②我国关十知识掌握的阶段
领会、巩固、应用是知识掌握中的二个基本环节。研究表明,知识的领会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来实现的,知识的巩固是通过对教材的识记与保持来实现的,而知识的应用则是通过具体化过程来完成的。直观、概括、具体化等认知动作和识记、保持等记忆动作是知识掌握的五个基本心智动作,它们不是五个彼此分隔开的相互独立的阶段,而是既有联系、交叉、渗透的一面,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一面,从而形成了一种“套环式”的结构。
(2)影响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
知识的学习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起关键作用的条件也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基本因素影响到知识掌握过程中各环节的学习。
①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实际经验表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是影响知识学习的首要条件。只有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高,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掌握效果; 否则,难以有好的掌握成效。
②有关知识的准备:知识的掌握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背景上进行的,是在有关知识经验的参与下完成的。研究表明,己有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识学习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掌握; 又有消极作用阻碍知识的掌握。其影响的方向主要取决于已有知识经验本身的正确性、它与当前事物的一致性和教学上有无必要的分析与比较这三者的相互作用。
③心智技能的掌握: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直观、概括、具体化、识记和保持,均是属于心智活动的范畴,其发展必然受到心智技能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制约。
④教材结构: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是借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手段。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对教材结构的重建而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教材的重建过程。因此,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知识学习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教材,除要符合学习规律外,还必须一体化、网络化、程序化、最佳化并具有可接受性。
4. 简要评述有关心理发展实质的几种代表性理论。
【答案】个体的发展一般是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关于心理发展的实质有以下四种代表性的理论:
①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以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 .S.Hall )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K.Biihler )等为代表。
②个体心理发展的外砾论: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它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典型代表是以华生为主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③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本能,心理发展受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该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提出,后经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