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社会研究方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因变量
【答案】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并用y 来表示。在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是受实验刺激影响而变动的变量; 在调查研究中,因变量多为行为或态度变量。
2. 实地观察
【答案】实地观察是指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所进行的观察。实地研究者在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是这种类型的观察。实地观察通常是一种直接的、不借助其他工具或仪器的观察。
3.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答案】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是指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 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
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有:
(1)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2)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最好要涉及变量间的关系,即变量A 与变量B 是否存在关系。
4. 网络调查法
【答案】网络调查法也称基于互联网的调查,或者在线调查,是指研究者利用互联网向特定对象发送调查问卷,同时也通过互联网将被调查者填答好的问卷收回的调查方法。
常见的网络调查方式有三种:
(1)将调查问卷直接链接在网站的网页上;
(2)将问卷链接在特定的网页上,它不是一种面向所有上网者的自由浏览、无特定对象和总体的调查,而是一种针对研究者所选定的特定对象进行的调查;
(3)研究者在确定好调查总体(也是有电子邮箱的对象)、抽取完调查样本、收集好被调查者的电子郊箱地址后,直接将调查问卷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被调查对象。被调查者打开问卷的电子版在计算机上进行填答,填答完毕后又通过电子邮件将问卷发回给调查者。
网络调查的最大优点是方便快捷,节省费用。同时,填答好的问卷很快地被处理成数据库文件,大大减少了录入误差。网络调查法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调查对象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上。即它只能调查那些有上网条件、同时也会上网的对象。
5. 抽样误差
【答案】抽样误差就是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它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误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式,这种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抽样误差的大小是可以在样本设计时事先进行控制的。
抽样误差主要取决于总体的分布方差和抽样规模,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导致抽样误差的增加或降低。当样本规模增加时,样本统计量的随机波动程度就会降低,从而使抽样误差也降低。降低了总体分布的方差,从而降低了样本统计量的随机波动程度,就可以提高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的精确度。
6. 匹配
【答案】匹配是研究者为了创造出实验所需的两组相同的对象而采用的方法之一,是指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
匹配的缺点如下:
在某种意义上,匹配的方法是基本无用的一一因为匹配的目标是要使两组对象在所有方面都相同,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做到这一点。
困难来自三个方面:
(1)现实中往往会没有足够的对象供实验选择。因为随着需要相同的变量的数目逐渐增加,现实中符合条件的对象其数目将急剧减少。
(2)研究者只能对意识到的对因变量可能有影响的变量上进行匹配。而实际社会生活中还有更多没有被研究者意识到的因素可能对因变量有影响。
(3)人们的有些特征在实践上是很难测量的,或者说是很难操作化为具体的、可观测的指标。
二、论述题
7. 试比较韦伯和迪尔凯姆创建的两种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杜尔克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他的方法论原则成为20世纪占主流的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韦伯创建的是一种介于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一种研究范式。迪尔凯姆与韦伯均强调因果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探求因果解释的策略与途径规定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论题。他们分别就社会历史因果关系的性质作了深入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因果解释的原则与策略,成为社会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区别
①迪尔凯姆研究范式的观点:
a. 社会科学不是研究个别人和个别事件,而是研究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是在各种社会力量作用下产生的客观事实,他们是受一定的社会规律的支配。
b. 要通过宏观上的大量调查的统计来研究社会现象,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要说明整体性,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以经验为客观标准,坚持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的原则。③从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方
面来说,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说明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外部原因,并且强调静态分析和数量分析。
②韦伯研究范式的观点: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方法论思想反对实证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 a. 与实证主义不同,他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也就是说,“社会事实最终归结为可理解的事实”。社会学研究必须首先
,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做出判断。 “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
b. 与人文学派不同,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但是,社会研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解释不是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和外部影响,而且还必须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韦伯认为,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
(2)联系
迪尔凯姆与韦伯均强调因果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探求因果解释的策略与途径规定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论题。但是,他们对因果性的意义、原因与结果的对应关系以及作用形式的分析互不相同。从哲学根源来看,集中体现了机械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必然性因果分析范式从反对神学或心理学的目的论观点出发,承认一切事物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但又认为承认因果制约性就必须否认自然和社会中的偶然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理论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导致宿命论。韦伯的因果解释学说的思想来源比较复杂,但其仍主要持非决定论的观点。他反对因果决定论和线性论,主张或然性、多因论,这有利于克服形而上学的因果解释方法,但他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多种原因中存在主要原因,这又使这种因果解释范式的有效性受到极大的局限。
8. 试述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答案】定性资料是指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似的记录材料。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1)连续接近法
连续接近法指的是这样一种方法,它不断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时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到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具体地说,研究者从所研究的问题和一种概念与假设的框架出发,通过阅读和探查资料,寻找各种证据,并分析概念与资料中所发现的证据之间的适合性,以及概念对资料中的特性的揭示程度。研究者也通过对经验证据进行抽象来创造新的概念,或者修正原来的概念以使它们更好的与证据相适合。然后,研究者又从资料中收集另外的证据,来对第一阶段中所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者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而在每一阶段,证据与理论之间也不断地进行着相互塑造。这种过程
,因为经过多次的反复和循环,修改后的概念和模型几乎“接近”了所有的就被称做“连续接近”
证据,并且这种经过连续地、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的概念和模型也更加准确。
(2)举例说明法
举例说明法即是用经验证据来说明某种理论。这是定性资料分析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