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0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采写典型

【答案】采写典型,又称“下马观花”,是记者深入一点,专门考察某一个典型的活动,这种采访方式是典型报道的需要,其特点是深入、细致,调查系统周密。在采访中与进行综合报道的“面”上的采访相对,常采用两者结合,即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采访。

2. 正确的政治观点

【答案】正确的政治观点,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要体现在各种具体问题上。在处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文化、政治与军事等等各种关系时,既要反对脱离政治的倾向,又要防止空喊政治口号、用政治代替一切的倾向。

3. 机动记者

【答案】机动记者是指任务不固定,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直接受总编辑或编辑部派遣和调动的记者。机动记者分为编内和编外两种。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分线,一般是固定跑市政、交通、医疗等各行业各部门。但有些突发事件,或是没有固定分线的,或策划选题,就由机动记者去跑。

4. 驻外记者

【答案】驻外记者是指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驻外记者负责对所驻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新闻进行采访和报道,以促进国际向信息交流和沟通,满足广大群众了解天下大事的需求。驻外记者还要承担对外宣传的任务,即通过自己的社会交往和报道工作,对外宣传本国的形象和成就。驻外记者的工作就是了解别人、宣传自己、增进友谊。

5. 公民记者

【答案】公民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的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公民记者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单一线性的传播格局,进一步强化了信息社会中媒体与受众的新型互动关系; 确立了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深刻影响着媒体形态的演变过程,加速了主流媒体的变革。

6. 网络采访

【答案】网络采访是借用网络进行的采访。它仍属于采访方式范畴。网络采访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广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为了撷取新闻素材,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手段,获取一切相关信息的活动和过程。它强调的是网络采访的信息收集功能。狭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无法亲临现场、也不能用或不宜用电话采访时,借助互联网络,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公告牌、新闻组、网络调查等工具,与确定或不确定的采访对象进行数字化交流,以获取相关信息,弥补传统采访方式的不足所进行的活动。它突出强调网络采访的条件性和辅助性功能。

7. “第四等级”

【答案】“第四等级”又称第四阶级,是指新闻界的社会地位,源于18世纪的英国。1772年,英国记者经过多年的奋斗,获得国会旁听权,可以公开报道议员的发言和辩论,记者地位也有了一定的提高。1828年英国国会举行会议时,政治家爱德蒙特·巴克在会上称记者为“第四阶级’夕,认为议会中有三个阶级(贵族、僧侣、资产者),但是在记者席上坐着一个第四阶级,比那三个阶级都重要。此观念为西方新闻界接受,并解释为报业是立法、行政、司法二种机构以外的政府第四部门,即“第四权力”。“第四权力”概念是由美国著名思想家杰弗逊最早提出的。

8. 发散性思维

【答案】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是记者采写活动中运用得最广的一种思维,首先对记者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新闻策划很有帮助。

9. 旅行采访

【答案】旅行采访是指记者选择特定的路线,以旅行方式在沿途进行的采访、考察活动。这是一种流动性很大、见闻广、带有一定艰险性,但却富有魅力和情趣的一种采访活动。以采访、考察的成果写成的通讯称“旅途通讯”。

10.新闻采访学

【答案】新闻采访学是指研究新闻采访、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和记者采访规律的科学,是新闻学中新闻业务的一个分支。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更偏重于应用。它是记者采访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总结与概括,又是指导记者更好地从事新闻采访实践的武器。

二、简答题

11.简述采访前准备活动的作用。

【答案】采访前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采访目的; 熟悉采访对象; 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充实新知识; 准备一些问题; 设计“作战”方案; 物质准备等。以下通过对各个具体方面的阐述来分

析采访前准备活动的作用。

(1)明确采访目的,这是采访准备的首要环节,要明确为什么进行这次采访,意义何在,重点问题是什么,受众是谁,会有怎样的反响等。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减少采访的盲日性,提高采访的自觉性,为后面设计问题、充实新知识等环节打下基础。

(2)熟悉采访对象,要尽可能多的了解被采访者生平、近况和学术等,作好这些方面充足的准备,才能在采访中问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

(3)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体现记者政治素质的方面。党的方针政策是衡量一个事物的准绳,记者通过在访前的认真学习,不但可以避免宣传中政治上的雷区和失误,还可以更深入更广泛发掘事件的意义,为后面的写作提高政治高度。

(4)充实新知识,是记者在采访前必要的准备。只有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对即将采访方面的理解,才能使提间有的放矢,也能使被采访者感到记者的诚意,有兴趣将采访进行下去。

(5)准备一些问题,这是采访准备最重要的环节。要尽可能多而全面的准备问题,这样可以使采访进行比较顺利,即使有一些问题被访者不愿回答,仍然可通过其他问题得到较多的信息,还可以防止采访空场的发生。系统的问题准备能避免提问过于笼统和无目的性,还可以把采访控制在一个框架内,从而保证采访的有序进行,写作的顺利完成。

(6)设计“作战”方案,主要是应事先选择采访的突破口,设计整个采访的计划,主要作用是可以争取到采访的主动性。

(7)体能准备。体能准备属于身体准备的一部分。身体准备包括体质、体能、体力三部分,三者相互作用。记者进入采访状态前,除了作上述一些准备外,还要求在体能上也做好准备。

(8)物质准备是硬件准各,是前六项顺利实现的物质保证。出发前要对物质准备进行检查,不光检查有没有遗漏应带的东西,还要检查带的东西有没有毛病。在这方面的任何疏忽大意都将给采访报道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12.简述新闻记者该如何搞好新经验的采访报道?

【答案】经验作为精神财富,一旦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所掌握,便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任务,传播新经验仍然应该是记者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搞好新经验的采访报道应该做到:

(1)发现新经验

搞好新经验的采访报道,正像抓新事物的采访报道一样,首先有一个发现的问题。发现是传播的前提,发现新经验,要靠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实际、群众、基层,是新经验的“源”。

主动去发现新经验,做党和政府的耳口,是记者的职责所在。当然,主动去发现新经验,并不排斥党的领导机关和政府总结或肯定了某一经验后派记者去采访报道。

(2)传播新经验

发现新经验是为了传播新经验,让受众接受。上面讲发现新经验,实际己涉及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