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0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线索
【答案】新闻线索又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是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信息,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是新闻采访的方向。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况。
2. 《中国的西北角》
【答案】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所著。通过巡回采访,系统的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行踪等情况,第一次把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一一中国西北的社会状况展现在世人面前。以通讯的方式,既有丰富的地理历史姿势,又透露了重大的政治信息,为我国的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
3. 采访基点
【答案】采访基点,可以是记者蹲点调查的点,也可以是记者经常报道的点,还可以是记者参加实际工作的点,或经常了解群众思想情况、研究实际问题的点,它是记者的“根据地”。采访基点,有记者最熟悉的各行各业的干部和群众,有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有精通某项知识的专家,平时,他们通过书信、电话和交往,向记者不断地反映农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记者的头脑不至僵化。而当遇上拿不准的问题时,就跑到那里向干部、群众请教,和他们共同研究,往往很快就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
4. 人物追踪采访
【答案】人物追踪采访的对象基本上有两类,一是名人,二是普通人。一般来说,读者对名人的事感兴趣,但是否成为追踪采访的题材,关键是看事情本身是否具有追踪的价值。关于普通人,关键也要看事情本身是否具有追踪的价值,普通人的事也有不平凡处。人物追踪采访有两种类型:①单一的人物追踪采访,这种采访,线索单一,采访起来较易; ②众多的人物追踪采访,这种采访,线索繁多,采访起来较难,要靠集体力量,一两个记者在短期内难于完成任务。人物追踪采访成果的报道形式。除了常见的新闻通讯外,还创造有组合式报道形式。人物追踪采访成果的报道形式也是一个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事物。
5. 追踪采访
【答案】追踪采访,是指为了回答报道给读者留下的悬念、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对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的采访,也是着眼事物新变化、新发展的一种采访。追踪采访不是简单获取信息的那种采访,它是记者沿着事物发展轨迹所作的一种深层次的采访,一种弄清底细的采访,一种寻求新答案的采访。追踪采访写出来的报道,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一般采访写出的报道。追踪采访是采访深入的一种表现,从采访环节而言,着眼点在追踪,追个水落石出。
6. 连线采访
【答案】连线采访,即电话采访,是指记者通过电话这种现代化通信工具,同采访对象对话、了解情况、采访新闻。电话采访由于具有远距离传播性,一般在时间紧迫距离又远的情况下最能发挥优势,不光节省时间,还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在美国,新闻界对电话采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称为“快餐式采访”。与一般的面对面的采访相比,电话采访有着快速、方便、轻松三个优势。
电话采访虽然有着以上优势,但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短处:①由于缺乏像个别访问那样的面对面的“交流”,记者和采访对象间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此同时,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及其谈话的内容,也就难以作出准确的、科学的判断和把握。②由于缺乏像个别访间那样在“通话”时间长短上的自由,因此双力一交谈便难以达到具体、深刻的地步,记者得到的材料往往难免肤浅。③电话传输线路的物理性干扰,尤其是远距离“通话”,难免因噪音干扰,而使信息的传递失真、失误。
7. 隐匿性观察
【答案】隐匿性观察,又称参加性匿名观察,是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像微服私访那样去观察。在这种观察中,记者要变成被观察的某个现场或群体中的普通一员,直接参与其中的活动,以便在观察到一些真实情况后,再作决定。在这种观察中,被观察对象往往会不做任何掩饰,把一切问题暴露在记者面前。采取这种观察方式所获得的材料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8. 观察力
【答案】观察力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的敏感、捕捉和分辨的能力,而不仅是指记者的眼力、目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者善于从一般的现象中捕捉到不一般的东西,更善于透过各种表象,甚至是假象,把握住事物的底细和本质。
9. 隐性采访
【答案】隐性采访即隐蔽采访,又称“暗访’夕,是指记者隐藏真实身份与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手段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只适用于某种特殊场合、特殊题材或特殊采访对象。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己经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切勿滥用。
10.专业记者
【答案】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一般是以两种形式出现的,一种是专门的记者,一种是编采合一的记者。新闻单位之所以设这样那样的专业记者,一是为了使各个领域的采访报道都有专人负责,二是有利于记者积累和掌握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培养记者成为报道某一领域的专家。
二、简答题
11.采访有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或技巧?
【答案】新闻采访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通常也称为采访前期、采访中期和采访后期。
(1)采访的第一阶段,即采访的策划与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步骤是:确立报道思想、获取新闻线索、进行采访准备、明晰对方心理、创造访问条件。
①报道思想是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内容、范围、方法。报道思想是编辑部根据党在一个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力一针、政策而制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达到目的的力一式方法和大体框架。其中既体现包含了新闻从业人员以往下作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又在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给采编人员指出了口后采写新闻报道如何克服盲目性、明确目的性指明了大致方向。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②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不能现成地拿来构成新闻报道。它比较简略,没有细节,只是一个片段和概况,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记者头脑中的反映。新闻线索的获取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位于报道思想的确立和进行采访准备之间。新闻线索是决策的基础,获取较多的新闻线索能有助于选择方案的最优化。新闻线索的作用是,可以为记者指明到哪里采访、采访什么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给记者提供了感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基础。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包括:从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主要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中获取; 从会议、简报中获取; 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获取; 通过记者的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 通过受众、亲友提供新闻线索。获取新闻线索应该注意四点:注意验证,不要顺藤摸瓜; 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 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
③采访准备包括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各。平时准备包括:理论的准备; 政策的准备; 情况的准备; 知识的准备。知识准备的好处是: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展开交谈; 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临时准备包括:搜集新闻事件的有关材料,打有准备之仗;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L , 理差异; 拟订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 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④记者掌握被采访对象的被访问心理,可使访问准备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和更趋完善。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包括先期性心理和临访性心理。先期性心理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以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这是采访对象访前心理活动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先期性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