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881新闻传播学综合二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座谈会
【答案】座谈会是指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法,又称“开调查会”。开座谈会的意图一般有两种:①报道座谈会,因为座谈会本身就构成新闻; ②不报道座谈会本身,它卞要是围绕着某些己经发生过的事件,请当事人、目击者、知情者以及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座谈,以此来了解情况、搜集材料,弄清事实的真相。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2. 事件追踪采访
【答案】事件追踪采访,一般是在事件发生后,为弄清事件发生的真相,追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结局,所进行的采访。这是一种进行式的采访。这种采访写出的报道也是进行式的,有头有尾,有过程,有矛盾,有冲突,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3. 访问
【答案】访问又称“口头采访”、“谈话采访”、“访谈”,是采集新闻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记者有目的地同采访对象交谈,在有限的时间内采集新闻材料的活动。从活动对象上看,访问可以分为两种:①个别访问,即采访对象只有一个人,这种形式最为频繁; ②开座谈会、调查会,即集体采访,采访对象在两个人以上。
4. 正确的政治观点
【答案】正确的政治观点,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要体现在各种具体问题上。在处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文化、政治与军事等等各种关系时,既要反对脱离政治的倾向,又要防止空喊政治口号、用政治代替一切的倾向。
5. 突发性事件
【答案】事件可分为突发性事件和非突发性事件。非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人们预知的,安排好的,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事件。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
思想准各的事件。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6. 记者站
【答案】记者站是指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记者站仅限于依法从事与报社业务范围相一致的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活动,必须由持有《新闻记者证》的记者开展工作。记者站一律不得从事与新闻采访无关的其他活动,不得从事报刊发行、广告、拉赞助及其他形式的经营活动。新闻单位建立地力记者站,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新闻单位同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当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报道当地的重要新闻,开展当地的通讯工作。
7. 政治方向
【答案】政治方向,即在新闻宣传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②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离开这两个基本点,我们的新闻宣传就无正确的政治方向可言。要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还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8. 现场观察
【答案】现场观察是指记者深入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实的目击者甚至是参加者进行直接的目击采访。记者的观察采访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是对新闻现场所作的观察。其主要作用有:①现场观察可以让记者掌握第一手材料,也可以用观察来验证间接材料; ②现场观察是感性认识的必由之路,也是形成写作激情的首要条件; ③能够直接获取生动细节、抓住事物特征,克服写作一般化的毛病; ④可以使记者加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 ⑤现场观察可以在其他采访方法无法进行的情况下获取新闻素材。现场观察采访主要适用于突发性的自然现象、新闻事件以及不适合用言语进行采访的采访对象。
9. 视觉采访
【答案】视觉采访,简言之,是指用眼睛采访。视觉采访主要发挥眼睛的作用。记者在采访时,视觉采访往往和直面采访同步进行,例如在访问时,不仅日间,而且眼看。有时候,视觉采访也可以独立进行,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对记者而言,视觉采访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最主要的可概括为六个方面:①接收信息; ②发现线索; ③识别美丑; ④辨别真伪; ⑤洞察本质; ⑥捕捉情景。
10.新闻线索
【答案】新闻线索又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
号。是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信息,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是新闻采访的方向。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况。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要提倡记者亲自动手积累资料?
【答案】虽然编辑部有专门做资料工作的人员,但他们的资料工作是面向编辑部,记者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亲自动手积累资料。
(1)首要目的是为采访报道服务
①以备经常查阅
记者在进行采访报道时,小光要注意搜集活的材料,还要经常查阅一些资料,如某方面的政策材料,某方面的背景材料,某方面的知识材料等。记者积累的资料多了,到外地采访,可以随身携带某些资料,在编辑部时,需要某种资料又可信手拈来,使用起来方便,省去了到处找资料的时间。
②长期积累,用在一时
比如记者在工作中看到某个问题重要,但报道的时机尚不成熟,需要慢慢积累素材,待时机成熟,即可报道。
③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这里说的“长期积累”是在积累某一资料时并没有具体的写作目标,只是把它储存起来,后来某种客观需要突然触动记者,记者联想到何年何月何口积累过何种资料,于是产生了题目,积累的那些资料派上了用场,就是“偶然得之”。
④变“无用”为有用
不能刊发的稿件可以作为资料保存起来,待到再访稿件所写对象时,原稿的某些事实往往成为重要的背景材料。此外,写别的文章时,那些“无用”的稿件或可提供某一闪光思想或典型事实。
(2)为将来在一定时候写专著做准各
记者积累资料除了服务于采访报道这个目的外,还为将来在一定时候写专著作准备。这一点容易被一些人忽略。记者写专著,只能说明这个记者有抱负、有远见,想对社会多作贡献。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个记者都写专著,因为那样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但应当鼓励那些有余力有条件的记者在适当时候著书立说。专著大体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①报道性专著。这不是平常那种零星的报道,而是对某一重大事件、某一重大建设工程等作系统的报道。像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漫长的革命》等。
②研究性专著。如对经济问题、科教问题、军事问题、国际问题等的专门研究。新闻学是记者的本行,更应在研究之列。
③自传性专著。回顾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历程,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3)积累资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