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李白傲岸不谐的性格特征──兼论中国封建文人的超俗倾向

关键词:无

  摘要

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自谓:"一生傲岸不谐,媒劳思疏志多乘"。"傲岸不谐"正是李白性格特征的写照。那么李白这种傲岸不谐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含义是什么?诗人在傲岸不谐的背后是否还隐含着哀伤和痛苦?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初步解释。 本文认为,傲岸不谐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它反映了诗人为保证自己人格的高洁而对世俗的超越。二是由于怀才不遇的现实,这种超越中又带有不可解脱的伤感。实际上,文人是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的,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1、本文首先对中国封建文人身上的二重性矛盾作了分析。指出文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他们一方面对统治者有依附性。这种依附性不但表现在他们与统治有着相同的伦理要求与政治思想上、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就必须向统治者乞求,就必须入仕。但另一方面,在积极入仕的同时他们又有一种超俗的倾向。他们总认为自己是高洁的,因此在求仕时不能向权贵屈服甚至表现出了与世俗权势格格不入的情感,即使在求仕成功的时候,他们仍然向往着远离世俗嚣,而去过一种隐士式的超凡绝俗的生活。 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本文作了初步分析:中国封建文人自古就有自道自任的传统,但是与统治着相比,文人的社会地位毕竟是低下的,在世俗权势面前他们所遇到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是汲汲于世俗的功名富贵、向富贵委曲求全呢?还是坚持自己的高洁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大多数封建文人选择了后者。实际上,文人们对"道"的坚持已经转化为对这种高洁人格的坚持上了。这种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在儒家思想中表现的非常明显。但它绝不为某家思想所专有,它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在广大文人中间产生了影响。 对这种传统作出分析的时候,本文主要论述了屈原、阮籍、陶渊明、苏轼四位文人。屈原忧愁幽思,阮籍孤傲清旷。陶渊明悠然自适,苏轼随缘自足,他们虽然表现出了不同的风貌,但在坚守高洁、不同流俗这一点上则是相通的。当然并不是说他们都有一种归隐的思想,大多数中国封建文人这种厌弃功名、希望超俗的倾向,都是在积极入仕的同时表现出来的。 2 傲岸不谐是李白超俗的表现方式。 与大多数中国封建文人一样,李白身上也表现出了一种矛盾二重性。就是说李白在积极入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种超俗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为了保证自己的高洁人格而与世俗格格不入,而是从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在求仕的同时也对世俗名利产生了一种淡泊之情。"功成身退"就是这种超俗倾向的反映。 但最能表现李白超俗倾向的还是他傲岸不谐的性格特征。李白希望超脱食宿,不仅仅是为了保持住自己人格的高洁与独立而避世远俗洁身自好,更重要的是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中透露了诗人对世俗权贵傲岸鄙夷的态度。这红傲岸不谐首先体现在对世俗权贵的蔑视上。李白不仅在平时能凌驾世俗、傲视王公,即使在向权贵拜谒的时候,也表现出了"不屈己、不干人"的特点;其次,这一点在狂放不羁中也可以看出来。"狂"是李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当李白狂放不羁的时候,他便根本不顾忌世俗的伦理规范、不顾世人的讽刺讪笑,而沉浸于那种自然适意的理想境界之中,如饮酒、行乐等等。 李白这种傲岸不谐的特点,他自己形象的比之为"大鹏",而正是因为这种大鹏精神才是李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同于其他封建文人的性格特点。李白之所以于其他文人有这种不同,我们认为是与盛唐社会士大夫士气昂扬,积极建功立业的现实分不开的。 3 伤感:超越的不可能性。 但是,当李白为了保证自己的高洁情操而超越世俗,甚至在凌驾世俗,狂放不羁的时候,你以为他真正的达到了那种泯同物我、对自然自适的境界了吗?没有。不但他一生都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怨愤、伤感,就是在他自以为摆脱了人世间的功名富贵的时候,在他内心深处仍然横亘着一条俗与我的界线。在李白那种傲视一切、鄙夷一切形象的背后,我们感到的是诗人那颗孤城而忧伤的心灵。 但这种伤感首先体现在对自己怀才不遇经历的叹息上。李白身上虽然带有二重性矛盾,希望脱离世俗的烦嚣,但我们却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实:就是诗人一生都是怀才不遇的,包括他在天宝初入京为供奉翰时在内。在世人希望超俗的同时,仍然为其怀才不遇的经历而伤感。在怀才不遇的背景下,使人感到了人生的短暂、时光的流逝。其次,这种伤感还表现在诗人超俗的行为之中,傲岸不谐,超凡绝俗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孤独感,即使在诗人狂欢纵饮的时候,他也时时流露着这种孤独感。 这种伤感,我们可以形象的比之为"孤凤"。"孤凤"与"大鹏"是李白性格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果说"大鹏"是李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同于其他文人的形象的话,那么,"孤凤"则在本质上与中国封建文人达到了一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任何封建文人都是不可能超越他们所处的具体时代的。要真正掌握住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彻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对封建文人来说,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