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文学院635哲学通论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质
【答案】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使这一事物是它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某物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它就不是原来的某物而变为他物,而他物也具有了自己质的规定性; 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
2. 内容
【答案】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也就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它们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
3. 认识的主体
【答案】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是认识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认识系统的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4. 阶级
【答案】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群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是其直接原因。
5. 可知论
【答案】可知论是指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作出肯定回答的哲学理论。可知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可知论分为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两种。
6.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
【答案】革命性、批判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也必然要体现在它的辩证法中。①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指出对于现存事物不能只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同时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里提出的不仅是一个
世界观原则,也是一个根本的方法论原则; ②对现存事物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要从人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上去理解。现存感性世界是人类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对象,它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经历革命性的改造和变革。因此,从人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去理解,就是把现存事物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暂时性环节去理解。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在方法论上的体现。
7. 运动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8. 表象
【答案】表象是指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
9.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答案】补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又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10.哲学与方法论
【答案】哲学是指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 运用这个根本观点去认识、评价、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哲学世界观作为方法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关于世界总的图景构成人的认识方式,为人们认识一切具体事物提供总的概念框架和基本范畴; ②哲学是人们评价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世界观为人们评价一切事物提供总的意义框架,是人们评价事物的根本方法。③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是哲学的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1.量变
【答案】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它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状态。量变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逐渐的、连续性的变化,因而也叫渐变、渐进或进化。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它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各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而引起,是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连续不断的变化,因此,它具有客观普遍性。
12.相对主义真理观
【答案】相对生义真理观是指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二、简答题
13.简述《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内容。
【答案】(1)简述
《历史与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1885~1971)的早期哲学著作,这本书引起争论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本书的主要精神是恢复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就是辩证法,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传统,但他在书中犯了把异化与物化混为一谈的理论失误。
(2)主要内容
在书中,卢卡奇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方法,而后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历史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物化”等一系列概念,并使“阶级意识问题”在本书中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①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是指一种方法,即辩证的方法。而坚持辩证法是唯一能再现和把握现实的途径,即具体的总体性。在卢卡奇看来,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没有了解马克思的出发点是德国古典哲学。在卢卡奇看来,这个辩证法的特征有:
a. 是主客体的辩证法,辩证法的来源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修正主义者主张面对客观事实,是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的表现,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远离了社会现实。
b. 辩证法必然强调整体性。实证主义将社会作为一个静止和孤立的范畴来研究,永远不会得出否定现实社会的结论。只有坚持总体和历史的方法,辩证法才能在思维中再现现实。修正主义者主张面对客观事实,是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的表现,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远离了社会现实。
c. 辩证法只能为无产阶级所掌握。辩证法作为一个革命的方法,就在于找到一个既是历史主题又是历史客体的阶级,这个阶级能将主客体统一在自身中。
②总体性
总体性概念是卢卡奇独立提出来的。黑格尔反对独立片面地理解概念,必须在发展中运动中把握实体。黑格尔反对抽象概念,主张具体概念。卢卡奇则提出了抽象的总体性,把每个概念放到概念进程中去考察,卢卡奇要求把每个概念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卢卡奇认为庸俗唯物主义的表现方式和实证主义崇拜事实,认为事实是不可怀疑的。现代科学对待物和物的集合的力式来对待人。在资本主义阶段,反映在生产对象中的个性消失了,批量生产中我的活动和自我没有关联。
③阶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