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西方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小逻辑》
【答案】《小逻辑》是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它主要论述由感性的反映物质世界,发展为由知性的反映有关人性在关系中的宏观现实世界,最后发展为由理性的、辩证的上升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有限与无限统一的全体的绝对理念。黑格尔在书中批判旧式形而上学,创立起唯心主义辩证法。
2. 目的因
【答案】目的因是亚里士多德为了解释事物运动的原因而提出的一种因果关系。四因分别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后三种原因统称为形式因,与质料因相对。四因中,目的因是他的独创。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作为第一实体的形式是目的因,而作为目的因的形式是现实性。在物理学中,他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不会做无目的或无用的事情,并用目的因说明自然物及其部分的产生和结构。他还宣称上帝作为不动的动者,是世界的目的因。他的目的论对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谢林的宇宙精神
【答案】谢林的宇宙精神是指一种统一的创造性力量,并贯穿于自然这个巨大的生命有机体之中。他认为,自然整体是能动的“世界精神”。自然界的发展是作为主客绝对同一体的“世界精神”发展出自我意识的创造过程,主要经历了质料、无机体和有机体三个阶段。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宇宙精神的历史发展造成的。自然产物的进化是“宇宙精神”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表现。自然界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从客观向主观过渡和运动的精神化过程,从自然出发达到心智是自然哲学的必然趋势。谢林认为自然界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变化发展的思想,这就克服了机械论,为科学家提供了不同的看待自然的方式。
4. 斯多亚派的不动心
【答案】斯多亚派的不动心是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情感是非理性的,不动心不同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而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由于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人们虽然不能控制外界事情的发生,但能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来应对世界的万变,因此他认为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斯多亚式贤哲的特征是分离了情感,纯粹出于理智的行为。这种观念引起了许多蔑视世俗快乐的宗教和贬低情感作用的哲学体系的共鸣。
5. 康德的他律
【答案】康德的他律是指由其他人而不是自己去立法,即理性在一种不由自己自由地制定的法则下活动的行为方式。自律是与他律相对应的,是指我们的意志决定我们如何行动,我们的意志由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决定。在伦理学中,他律的意志受外部原因决定; 而自律的意志由自己决定其行动,是自由的。他批判传统的道德理论从自身外部去寻求根据的观点,认为他律依赖利益,不是由理性决定的,因而是假言命令,而自律是绝对命令。
6. 第二性的质
【答案】第二性的质是洛克关于物体所具有的性质的划分其中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而第_性的质则是物体借其体积、形相和运动等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诸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观念的能力。第二性的质虽源于物体的刺激,但它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
7. 物质异质性
【答案】物质异质性是由狄德罗提出的,他肯定物质是“异质”的,即物质自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客观性质。机械论者认为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而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绝不是由一种完全相同的物质产生的,所以他提出了物质异质性。他认为现象的杂多就是物质的某种异质性造成的结果。他把产生一切自然现象所必需的那些不同的异质性物质称为元素,并认为各种元素有一些本质上的区别,一种元素的分子具有一种绝对的不可分割性。
8.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答案】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 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二、简答题
9. 约翰·司各脱个性学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属性是规定一个事物是什么的性质,而个性即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非那个的本性,两者是相对的。约翰同各脱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学说,要点如下:
(1)个性既不是质料、形式,也不是它们的复合。
约翰·司各脱认为质料和形式均属于实体的属性,属性在本性上晚于实体,是不能规定实体的因此,不能把质料、形式当作个别化原则。
(2)个性是决定自身的终极因素,是不可解释的。
在约翰·司各脱看来,每一实体都有共性与个性,共性是由实体的形式和质料决定的,而个性
是决定自身的终极因素。因共性不能用来规定个性,故个性是不可解释的。
(3)个性与共性之分是原则上的区分。
约翰·司各脱认为在原则上可将一事物分为两种样式,个性和共性。个性是不能用概念表述的终极本质,而共性则是可用概念表述的本质,两者又都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的实在的本质。
10.简述狄德罗的物质普遍具有感受性的思想。
【答案】狄德罗认为物质自身就能运动。他把物质内部的能动性称为感受性,认为感受性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他把物质的感受性分为“迟钝的感受性”和“活跃的感受性”,前者是无机物普遍具有的,后者是是植物尤其是动物和人所具有的。
(1)自然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狄德罗认为自然界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迟钝的感受性的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过渡到具有活跃的感受性的有机物。具有活跃的感受性的有机物本身也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没有明显的感觉能力的植物一有感觉能力的动物~有思维能力的人。
(2)思维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狄德罗坚持用物质的发展说明感觉、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他指出,思维既不是上帝的恩赐,也不是独立于物质的实体,而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即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因为思维依赖于物质,所以当肉体消逝时,思维活动也随之消失。这就解释了无感觉的物质何以能产生有感觉的物质。
(3)交感
他认为感受性是指事物对外界作用的接受和反应能力。感觉记忆和自我意识是有机体由低到高的能力,人的精神活动的能力是最高级的感受性,因为他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交感。他认为交感也可发生在人与人的感官之间,由此,他就解释了人类思想所具有的一致性。
11.康德:“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在康德看来,与自然科学相比,形而上学的危机表现在哪里? 对康德来说,形而上学如何能够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
【答案】“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这句话出自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1)形而上学的危机
①危机根源
这一时期的形而上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康德指出了造成这一哲学危机的根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