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政法大学西方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四线段

【答案】四线段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按照其清晰程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柏拉图将一条线分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认为认识具有四种形式,两种关于可感领域,两种关于可知领域,他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别把它叫幻想、信念、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前两者属于意见,后两者属于知识。柏拉图认为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因人而异,如诗和文艺作品: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柏拉图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如物理学; 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于意见和理智之间”; 理性知识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

2. 康德的意志和意欲

【答案】意志是指自我决定的能力,是由我们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所决定的,是应当和义务的源泉。意志与自律、自由和自发性相联系,并与实践理性自身同一。意欲是选择或决定的能力,它既被意志决定,又受感性的影响。意欲由外在原因所决定,属于他律。它在绝对命令和欲望之间作选择:它选择绝对命令,因而是善; 它选择按照欲望活动,因而是恶。康德的意志与人的选择能力相分离,如此,既维护了善良意志又解释了恶存在的原因。

3. 黑格尔的自在自为

【答案】黑格尔的自在自为是指绝对精神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东西,是存在和本质、直接和间接、潜在和现实的具体统一和大全。这个全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构成概念的一个整体。自在是内在的潜在,是自我统一的和未反思的; 自为是现实和反思的,是展现自身和外化自身的。自在自为是自在和自为的统一,是完全的发展状态,事物在其中达到完满的状态。事物从自在发展为自为,并最终发展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这符合黑格尔的“正题一反题一合题”的发展模式。

4. 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答案】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指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是没有返回到原来的肯定状态,而是达到了比原初状态更高程度的肯定,并表现了事物自身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可以归结为“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肯定”是肯定阶段,是单纯的统一; “否定”是第一个否定阶段,由于自身包含着差别而必然否定自身; “否定之否定”是第二个否定,是在更高水平的和谐整体基础上恢复统一。该阶段克服了原初的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对立矛盾,达到了更高的统一,是在更高阶段上的自我恢复。

5. 康德的建筑术

【答案】康德的建筑术有两种相互联系的含义:①全部人类知识的系统联系; ②构造这样一种体系的艺术。人类理性内在地具有建构功能,所有来源于纯粹理性的知识同属于一个体系。建筑术的体系如下:把哲学分为第一哲学与经验哲学,把第一哲学分为纯粹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体系,把形而上学分为道德形而上学和自然形而上学,把自然形而上学分为关于知性和理性的先验哲学和自然科学,把理性自然学分为先验的和内在的,把先验自然学分为理性宇宙学和理性神学。可见,他的建筑术体系是有逻辑基础的。

6. 第一实体

【答案】第一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概念,它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范畴篇》中,他认为实体是既不表述也不依赖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在《范畴篇》中,他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一切所是的东西的最基本的载体。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这一个”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在《形而上学》中的Z , H两卷,他又认为个别事物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形式先于质料。因此他提出形式是第一实体,认为第一实体是“其所是”,又称“本质”。他在第一实体问题上的不一致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7. 偶性

【答案】偶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与本质相对应的专门术语。它主要有三层含义:①虽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是事物固有的、不可分的特征; ②事物的暂时性的、不固有的属性,其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③实体之外的所有范畴都是实体的偶性,它们只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而不能独立的存在。在此种意义上,偶性也是本质性的。

8. 第二性的质

【答案】第二性的质是洛克关于物体所具有的性质的划分其中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而第_性的质则是物体借其体积、形相和运动等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诸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观念的能力。第二性的质虽源于物体的刺激,但它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

二、简答题

9. 简要叙述罗吉尔·培根是如何论述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

【答案】罗吉尔·培根是提出“实验科学”这一概念的第一人,他认为:“没有经验就没有东西可被充分认识。”一切事物都须被经验所证实。在他看来实验科学有以下三方面的优越性:

(1)能够充分证明科学的结论。

罗吉尔·培根认为虽然推理可以排除那些自相矛盾的科学结论,但是只有实验科学才是确定科学的必要条件。推理是不够的,经验才是充分的。

(2)可以辅助其他科学达到他们自身的目的。

罗吉尔·培根认为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

(3)具有很强的自身实用性。

从事实验科学的研究本身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实际利益,从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以此来实现人们的世俗目的。

10.四因说。

【答案】“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存在的原因的著名学说。

(1)前提亚里士多德认为从客观事物中为实体概念找到它的具体根据是必要的。不仅要说明实体是什么,而且要说明实体为什么是实体。因此他提出“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以说明实体产生的原因。

(2)内容

①质料作为实体的“载体”是最基本的实体,但作为最基本的实体必然具有其独特的形式,即质料和形式都是实体。形式相比于质料更是实体,因为是形式把没有确定形状的质料聚集在一起,构成一个有定形的实体,所以真正的实体是形式。

②形式与质料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的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整个宇宙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统一序列,高一级事物不仅构成低一级事物的形式,而且也是推动或吸引低一级事物向自己发展和上升的动力和目的。这个序列的最下端就是没有任何形式的“纯质料”,它相当于“非存在”; 序列的最顶端是不再构成质料的“纯形式”或“形式的形式”。这个“纯形式”是一切事物追求的终极目的,也是推动一切事物向其发展运动的“第一推动者”,它自身不动而推动万物,因此是“不动的推动者”,又称为“神”。

③形式和质料的结合方式,亚里士多德诉之于目的论。自然本身同人工物一样,也含有目的因。在由自然产生的事物中,这目的就表现为质料对形式的追求、趋向,但不是质料主动追求,而是形式给质料赋形,使自己在质料中实现出来。因此对于自然产生的东西,形式就是目的,质料是被动的可能性,形式是主动的现实性。形式不是抽象僵化的形式,而是能动的活动。

(3)关系

①在人造物中,“四因”彼此区别。

②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形式因,三者合一。“四因”就只有形式因与质料因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形式因规定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质料因是消极的、被动的和被决定的因素。

11.简述谢林的天启哲学。

【答案】(1)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

①谢林认为,没有上帝就没有宗教,也不可能有任何历史。否定哲学的结局就是:我们只有可能的但不是现实的宗教。

②“完全限于理性范围”的宗教,只有过渡到肯定哲学,我们才能进入宗教领域。所以,谢林要建立关于宗教的肯定哲学。肯定哲学不再以理性或理智直观来把握绝对,而是通过信仰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