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以后宗教-伦理时代所面临的价值问题为角度,对审美自由旨趣及审美共通感在当代伦理中所具有的意义,置于中西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进行比较研究,并以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实践美学代表人物——李泽厚的晚期思想为个案,进一步阐明审美自由旨趣与审美共通感在价值的创造转化意义上的不同作用。按此思路,文章通过介绍西方伦理与审美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来分析审美自由旨趣在西方伦理精神的合目的性特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上以西方文化为参照背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建立在心理情感基础上的伦理观念作比较辨析,讨论情感共通感在传统伦理/审美观念当中的意义。进而从中西结合、“创造转化”的角度,将焦点转向国内实践美学领域,以李泽厚后期思想为案例,围绕审美在伦理价值方面的理论构建问题,对其伦理-审美思想作一述评;最后参照实践美学领域其他思想家的研究成果来对伦理/审美问题作一思考性总结。
文章第一章以西方哲学史为线索,从哲学史的发展线索与内在逻辑线索两个方面对审美与伦理的历史关系演变作一考察,进而分析西方伦理精神的特质,并以此为前提,阐述造成伦理与审美的相互关系处于动态发展的原因——“理性”与“非理性”精神的交替上升。以此为背景,对西方后现代伦理的审美化转向作一述评,分析审美自由旨趣作为一种价值形式在西方伦理发展过程中,基于“合目的性”特征在伦理层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以审美自由旨趣作为新价值所存有的缺陷。
第二章主要分析情感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结构,以及在这种结构下伦理与审美的相互关系与位置。首先通过对中西古典人文精神的对比来分析和区别理性原则同心理情感原则的不同作用与影响,并提出在文化心理结构上,古代心理情感原则存有潜在地引向“自我中心”、“个体主义”的可能;接着以现代性为背景,从人类学和逻辑的角度对传统文化中以儒学为主导的伦理观念作出辨析,进而论述相对于现代社会性道德而言建立在情感共通感基础之上的传统“心理情感”原则在普世意义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最后以“五四”启蒙运动为节点,论述传统伦理/审美观念及其“心理情感原则”作为一种隐蔽了的“形而上学抽象”对我国学术文化视域之影响。
第三章以李泽厚先生后期思想为视域,在对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总体叙述的基础上,以逻辑和学理为依据,从理性问题、人性问题、价值问题以及自由问题四个角度对其后期思想分别作分析,并以西方伦理精神作为对比来阐明其后期思想当中伦理与审美的相互关系及位置,论证李泽厚后期伦理/审美思想同中国传统思想的内在一致性;由此从情感共通感的角度,结合西方伦理精神的理性与合目的性特征,对李泽厚先生后期美学思想作一述评,探讨其中的贡献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针对当代社会的价值信仰危机,对于审美自由与审美共通感的伦理价值的优势及各所面临的问题作出总结,进而以邓晓芒和尤西林两位国内学者在伦理/审美方面的研究成果,来证明以情感共通感为基础的传统心理情感原则在理论上唯有吸收和借鉴源自西方的理性精神,在自我意识的促使下才能够获得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并在后宗教-伦理时代彰显价值,构成相对于西方后现代的审美自由而言的有关“伦理/审美”的不同思考。在结语部分总结审美的伦理意义体现于审美自由旨趣和审美共通感这两个层面,并且从发展的角度讲,现代社会审美的伦理意义无法完全脱离传统,但更为重要的是吸纳和采取理性自我意识的规范与建构,以自我否定的方式使传统伦理/审美观念获得进一步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