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第三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心理测量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部效度

【答案】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当实验中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引起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时,这个实验就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前测的影响、实验程序的不一致、生长和成熟、被试的选择偏性、被试的缺失和变更及统计回归。

2. 效度

【答案】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或正确性,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实证效度。其测量定义为,在一列测量中,与测量目的有关的真实变异数(由所要测量的变因引起的有效变异)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效度是对测量工具的最基本的要求。效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测验越有效。

3. 合理建构法

【答案】合理建构法是一种人格测验的编制方法。该方法要求在某种人格理论指导下确定所要探讨的个性特征的结构并据此编制测验,故又称推理法。用这种方法编制问卷时,题目选择必须使其内容能测量要测的人格特征,内容效度是十分重要的。由此种方法编制的问卷为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EPPS )、詹金斯活动性调查表(JAS )。合理建构法对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求很高,这往往不容易保证。同时,由于依据内容本身取舍题目,因此会导致测验项目与测验目的联系太明显,即题目表面效度过高,这会影响测验的有效性。

4. 艾森克人格问卷

【答案】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编制的人格问卷。艾森克认为人格是由一系列可测量的特质构成的。他提出人格特质可用两个独立的基本维度描述:情绪稳定性——神经过敏、内向——外向,这两种维度都是连续的,后来艾森克又补充了精神质这一维度。EPQ

,E 、N 、P 分别测量三有成人和青少年两种问卷。每种问卷皆包括四个分量表(即E 、N 、P 、L )

个人格维度,L 是效度量表,测量说谎和掩饰。其中,E 为内外倾性,N 为情绪性,P 为精神质,L 为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

5. 人格测验的Q 分类法

【答案】人格测验的QW 分类法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逊(1953)创立的一种测验方法。被

广泛应用于研究自我观念、人格适应、身心健康等方面。这种方法是给被试看很多张(如100张)描述人格词语的卡片,要求被试按照卡片上词语所描述的人格特质,与自己进行对照,并分成1〜9个等级。根据所排列的描述与适合程度可以测量自我概念。该方法也可用来鉴别人格特质的个别差异。

6. 测验标准化

【答案】测验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评分和分数解释等程序的一致性。其内容包括确定目的、科学命题、选取代表性样本、做题目分析、确定统一的指导语和施测条件、规定评分与解释、分析测验的信度、效度等。其目的在于使编制或修订的心理测验符合标准测验条件的程序。如果测验结构好,样本大且有足够代表性,对所测查的心理变量是在符合常模要求的标准情况下取样的,其测验就是标准化的、有成效的。

7. 成套成就测验

【答案】成套成就测验是从测验的内容范围上进行划分的测验类型,也称做一般教育发展测验,测量内容包括阅读、数学、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相应年龄水平的学习能力。这种测验涉及的学科广泛,适用于各个不同的

学校,便于了解学生的教育发展的一般状况。它主要用于学生分班、教学计划评估及安排、特殊学生鉴别等,对教师、家长、教育管理人员及学生都有用。但成套成就测验可能与各个学校具体的教学目标不一致,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8. 因素分析法

【答案】因素分析法是人格测验的一种编制方法。具体方法是:先给被试施测大量的题目,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几个因素。一种因素代表一种人格特质,同一因素内的各题目之间有较高的相关,不同因素内的题目之间相关很低。测量这几种因素的题目就构成了人格测验。因素分析法的优点在于统计技术的先进性和量表的单维性,但也存在缺点:即因素分析的结果取决于被试和题目,如果换了题目和被试再进行因素分析,有可能得到不同的人格特质。此外,因素的命名具有主观性,量表缺乏实证效度的支持。

9. 能力倾向

【答案】能力倾向是一个人的潜在能力,此种潜能予以训练后,容易使个人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能力倾向测验

10.格塞尔发展量表

【答案】格塞尔发展量表亦称“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耶鲁量表”,其适用年龄范围是4星

,广泛应用于儿童心理学及医学的儿科研究等实践领域。期至6岁(后来修订为从4星期到3岁)

,涉及智慧、刺激的组织、关该量表从四个方面对婴幼儿的行为进行测查:①适应行为(应物能)

,分为大动作行为(包括姿势反应、头的平衡、坐、系的知觉、觉醒程度等;②运动行为(动作能)

;立、爬和走)和精细动作行为(包括在精确地去接近、抓握和玩弄一个物体时,手及手指的使用)

,包括听、理解语言和表达能力;④个人一社会行为(应人能),包括儿童③语言行为(言语能)

对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如对喂食、穿衣、大小便、游戏的反应。

11.真分数

【答案】真分数是指在测量没有误差时所得到的真值。真分数只是一个理论上构想的概念,在实际测量中是无法得到的,因为无论什么测量工具都不可能没有误差。真分数的操作定义是无数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12.区分度

【答案】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心理品质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测量专家们把试题的区分度称为测验是否具有效度的“指示器”,并作为评价项目质量、筛选项目的主要指标与依据。区分度(D )的取值范围介于-1.00至+1.00之问。通常D 为正值,称作积极区分;D 为负值,称作

消极区分;D 为0,称作无区分作用。具有积极区分作用的项目,其D 值越大,区分的效果越好。

二、简答题

13.如何正确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

【答案】在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与功能。

测验使用者必须具备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与概念,任何一个测验都有其编制的特定目的和独特的功能,使用者在解释之前须从其编制手册中,详细了解编制过程的标准化及测验的信度、效度、常模等是否适当。更重要的,

应知道测验能测量什么,不能测量什么,分数在使用上也何限制。

(2)对导致测验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应慎重,谨防片面极端。

一个人在任何一个测验上的分数,都是他的遗传特征、测验前的学习与经验,以及测验情境的函数,这三个方面对测验成绩都有影响。因此,应把测验分数看成对受测者目前状况的测量,至于他是如何达到这一状况的,则受许多因素影响。

(3)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

为了对测验分数作出确切的解释,只有常模资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效度资料。没有效度证据的资料,只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一个常模团体中的相对等级,不能做预测或更多的解释。即使有了效度资料,在对测验分数作解释时也要十分谨慎。因为测验效度的概化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常模团体和不同的施测条件,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解释分数时,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最相匹配的情境中获得的资料。

(4)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

测验分数不是了解学生的唯一资料,为正确了解其心理特质还需参考其他有关资料。如教育经验、文化背景、面谈内容、习惯、态度、兴趣、动机、健康以及其他测验的资料,唯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