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52政治学原理(一)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政治改革的原因和一般对象是什么? 联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也即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1)政治改革的原因
政治改革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来自于社会普遍而强烈的变革要求,而社会的变革要求则来自于一个社会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运动。
①就其内部来说,政治改革主要根源于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的要求和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社会共同利益在内容、形式和实现方式等方面会随之产生变化,这就要求实现共同利益的政治权力和主张共同利益的政治权利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和变革。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利益关系中利益的矛盾性既包含社会原有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又包含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新的利益要求与原有的利益关系的矛盾。在这些矛盾基础上,具有不同利益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从而要求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进行调整; 代表新的利益要求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要求对于原有政治关系进行调整改革。
②就其外部来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外关系的变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国家利益矛盾的发展以及政治秩序的变化等等,也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关系发生影响,使政治改革得以发生。
(2)政治改革的对象
政治改革往往要落实为政治体系的变动,因此,它又表现为政治体系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变革,它既不是一时的人事和政策的变动,也不简单地是新任的政治领导人对前任的施政力一针、政府计划、人事安排和领导作风的改变,而是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对整个社会政治体系进行兴利除弊、革故鼎新的改造。所以,政治改革包含了十分广泛的内容,它涉及政治体系的各个方面。用现代政治学的眼光看,这些内容主要包括:
①法令法律的修改,即去除既有宪法和法律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条文条款,增加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容;
②政治组织和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改变各政治团体、组织和政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划分各政治团体、组织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政府体系的关系等;
③议会制度改革,其中包括根据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变更立法机关和立法权力,改变立法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权限和组成等:
④司法制度改革,其中包括法律的颁布和执行、司法机构的建立和权限的划分、司法程序的改善
等;
⑤行政制度改革,其中包括行政机构的建立和归并、行政权限的调整、行政人员的精简、行政职能的转变、行政效率的提高、官僚腐败的克服等;
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即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划分二者的权限,调整二者的关系; 。 ⑦选举制度改革,其中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韵扩大,选举制度和程序的完善;
⑧人事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官吏来源的改变,官吏产生、晋升、嘉奖、惩罚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等。
此外,政治改革也涉及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和政治文化方面,这方面的改革往往是伴随着政治关系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而展开的。
(4)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来看,结合政治改革的相关理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认识: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
③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④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
2. 论述国家的涵义。
【答案】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1)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
在政治学发展史上,国家一直是政治学家和思想家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因此,关于国家的定义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总起来看,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主要有:
①社会共同体说
社会共同体说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国家看作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在一起生活的群体。这一说法仅仅涉及了国家的表面社会特征,同时,它也没有把国家与氏族、部落等社会群体区别开来。 ②管理劳动说
管理劳动说虽然指出了特定国家经济职能的自然属性,可是,它并没有指,出国家的社会属性,更没有说明国家的阶级利益本质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没有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
③国家契约说
国家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④国家要素说
国家要素说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同时,由于它从国家的构成
要素出发定义国家,因而混淆了国家与“国度”之间的区别。
⑤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这些学说或是把国家的产生归于上帝的意志,或是用生物或其他自然现象来机械地比附国家,因而不仅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而且引起了人们对国家认识的很大混乱。
(2)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本质的揭示,是从考察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国家的产生开始的。这就是说,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国家这种政治权力组织的产生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关系,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是这种经济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劳动过程支配关系和生产结果的分配关系。根据对国家起源的历史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明了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国家不像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那样是全体居民的权力,而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基础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是‘旧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
②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阶级关系产生后,取代了天然血缘关系的基本纽带作用,并促使社会成员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为了便十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使得他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实现其公共权利和义务。
③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国家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一,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 其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并以它为主要凭藉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以及对付外敌; 其三,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
在上述三方面差别中,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是最根本的,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在划分居民和暴力组织方面的差别,不过是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的自然延伸和特定表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以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