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0政治学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辨析题
1. 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带有某些联邦制特征的单一制国家,试做出评论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特点在于: ①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②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③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
④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⑤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⑥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方权力。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之间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2)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宪法确定两个原则:
①确保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坚持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
②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针对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的民族区域,一般享有比其他行政区域更多的权力。但并不说明中国是一个带有某些联邦制特征的单一制国家。
2. 政治权力作用过程是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政治后果的过程,所以使用政治权力的能量与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成正比。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权力的作用是指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政治权力主体必然要把政治权力施诸社会和其他政治力量甚至自然界。
(2)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政治权力的作用过程是一个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相应作用后果的过程,这就造成了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问题。一般说来,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成本成正比关系。但是,在实际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作用成本与收益之比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权力付出的实际能量、作用层次、作用时间、政治权力客体反作用的能量、方向、时间等等。
综上所述,使用政治权力的能量制约着政治权力作用成本与收益之比,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简答题
3.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儒、道、法三家,在我国社
会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1)由孔丘所创立、孟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儒家学派,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其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两书。儒家的政治学说,概括起来有两个主要方面:
①首先是坚持“为国以礼”(《先进》)的政治原则,这就是所谓的“礼治”。孔子的目的就是以周代的礼法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其次,儒家学派提出“为政以德”(《为政》)的治国之道,即所谓的“德治”思想。孔子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来维持社会统治; 注重用“宽厚”的办法来进行统治,并要求统治者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所提出的这种统治方略,经过孟子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又被归结为“以德行仁”的“王道”,并以此来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
(2)法家是与儒家相对立的主要流派。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他反对孟子的“仁政”和“王道”,主张“霸道”和“以法治国”,主张以积极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他把慎到的“势”、商鞍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整套法家的治国理论。他对君主的统治术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中许多思想早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1700多年。两千多年来,法家在我国社会虽然一直居于儒家之下,但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却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老了和庄了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无为而治”,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但这并非意味着统治者应该放弃对国家的治理。老子说过:“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第三章)由此可见,他的目标还是要达到“治”,具体而言,就是实现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一直被历代统治者作为一种补充性手段,用来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统治,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与儒法思想一道起着重要的互补作用。“无为而治”主要被作为一种权术思想,成为统治者调节其内部矛盾、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引起了当代一些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
儒、法、道三家的治平之学,各有特点、互相对立、互相渗透。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正是这三派思想交错运用、互为表里和互相补充的历史。
4. 简述分权制衡原则在资产阶级国家中的制度安排。
【答案】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分权制衡是指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而又互相制约和平衡。
(1)分权制衡原则有两层基本内容:
①按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早提出分权学说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洛克把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后来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坞把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进一步把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监察和考试权。
②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权力制约的思想,后来
孟德斯鸿进一步提出了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资本主义民主原则。在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的宪法中,最早正式采用了三权制衡的原则。
(2)分权制衡原则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中,通常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安排:
①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②每一个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
③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通过这些安排,实现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和平衡。
(3)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分权制衡的原则在各国采用的具体形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体制。 ①美国实行的是所谓“严格的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属于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以及联邦下级法院,它们之间在宪法上地位是平行的,宪法上没有规定一个最高权力机关。 ②英国则是以立法至上为特点的“混合权力体制”:议会的地位是最高的,首相作为国王的辅佐由议会从议员中选举产生,要向议会负责,因此立法与行政二者是混合在一起的。
③法国在1958年建立的第五共和国采用了“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分权”:1958年的法国宪法大大加强和提高了总统的地位,让总统和总理共同掌握行政权,同时对议会的权力做了较多的限制。
5.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主要有哪些代表性观点?
【答案】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相对应的一些对于政治的看法,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①中国儒家学说认为政治与道德是一体两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从道德到政治的内外统一逻辑。其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对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的追求;
②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本质问题在于“正义’夕,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正义”国,提倡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美德;
③亚里士多德把政治等同于“最高而最广的善”,认为它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它从哲学思辨出发,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没有深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①中国法家主张政治之道的主要内容应是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韩非认为政治就是用权;
②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政治的目的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是玩弄权术;
③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政治主要指的是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把政治归结为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涉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但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