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7政治学基础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述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答案】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包括:
(1)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产生和形成的。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萌芽于西欧社会。到11世纪,西欧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a. 生产工具逐步改进,铁犁和马得到普遍使用;
b. 农业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在此基础上,生产分工越来越细致;
c. 手工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改进,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和商品经济关系;
d. 商品的交换形成了对于货币的需求,在交换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货币关系。 ②14世纪,欧洲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分工的深化和贸易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得欧洲城市经济中的行会式的生产组织方式逐渐成为商品经济的障碍,为适应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城市经济中发生了生产方式的组织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在工商业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城市中出现,它的基本实现途径:
a. 手工业作坊主摆脱行会制度的束缚,以雇佣劳动作为自己的主要生产方式,把帮工和学徒变成了雇佣工人,从而使自己由作坊主转变成了资本家:
b. 商人控制手工业,把自己的商业资本用于手工业生产,使之转化为工业资本,并且与手工业劳动者签订雇佣合同,自己成为资本家。
西欧城市中这种以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形成。
(2)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确立过程可见,这一生产关系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①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②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③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资本家以劳动者的市场价格购买劳动力,雇佣劳动者在交换过程中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而具有出卖自身劳动力的自由权利; ④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与封建生产关系相容的一面,集中体现在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为所有制形式的,这就决定了它能够在不根本改变私有制的前提下,而仅仅通过改变私有制的经营方式得以生长,同时,它能够直接在经济领域发生和发育,这就决定了它可以在不首先触动封建国家政权的条件下得以发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生产关系的这些相容性,使得它能够在封建社会中得以孕育、发生和形成。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一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新兴生产关系,又具有与封建生产关系相互矛盾,乃至不相容的一面,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成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性的一面逐步突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它在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呈现出强盛的生命力,不断侵蚀和瓦解着封建生产关系。到16-17世纪,封建生产关系在西欧国家己经趋于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英国等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此社会经济政治基础上,资本主义应运而生。
2. 政治改革的特点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答案】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1)政治改革有如下特点:
①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政治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改革实际是政治权力协调社会利益矛盾的特定方式和途径,而利益矛盾的调整,也成为政治改革的社会目标。
②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通过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不同的利益矛盾,是社会利益关系实现和协调的政治途径。因此,社会利益关系中利益矛盾的协调解决,在政治生活中,必然要求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构成了社会政治改革的基本内容。
③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政治改革是政治权力主体所推行的政治革新运动。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出于被动,既有政治权力主体始终是政治改革的主体。
④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政治改革不同于政治革命,也不同于其他任何形式的群众运动,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活动。
⑤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与政治革命的狂飘突进式的发展方式不同,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过程,所以,其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赋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以日和月为计量单位,而是以答为计量单位。
⑥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政治改革是政治权力主体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有计划的调适,这种调适基本上是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展开的。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①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总原则。
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才有意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就是要坚持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的治理国家的各项事务; 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努力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广泛地动员和
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力一略,树立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始终公正高效地治理国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划化、程序化,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高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③要慎重而小固步自封。慎重就是要在改革前充分调查,综合各方面的所反馈回来的因素的基础上,认准方向,在遵守四项基本原则的情况下,以创新和突破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区调整、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而不要固步自封。
④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服务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改革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⑤政治体制改革要善于选择突破口。要有策略性,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由点带面,力一能事半功倍。而不能一味要求改革,不讲究方式策略采取激进的改革形式,也不能改革原有体制中发展的比较好的制度。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求领导要善于选择改革的突破口。
⑥党政分开。只有党政分开,党委只负责政治和宏观的领导,给政府提供支持和保证,做政府强有力的后盾。这样才有利于加强党和中央的统一领导,才能促进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⑦确保政治和社会稳定。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目的同样是为了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如果国家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不安,发展和民主的进步就无从谈起。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时必须要确保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有了稳定发展才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⑧利益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和前提是为了确保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确保民主的进步,确保发展的成果由广大人民所共同享有。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让广大民众享受改革的成果,保证人民愿意并能够积极参与到政治当中,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