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建筑学院680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建筑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洛阳伽蓝记

【答案】《洛阳珈蓝记》是由北魏杨街之所著,以记洛阳的佛寺为題,着重记述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的故事等等。这部书记述了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建筑和历史古迹。

2. 苏式彩画

【答案】苏式彩画是古代中国建筑装饰艺术之一,一般用于住宅园林。其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于明永乐年间传入北方。其主要特征是在开间中部形成包袱构图或枋心构图,在包袱、枋心中均画各种不同题材的画面,如山水、人物、翎毛、花丼、走兽、鱼虫等,是其装饰的突出部分。

3. 大明宫

【答案】大明宫是唐代宫殿,始建于唐代早期,唐后期毁于兵乱。根据史籍,大明宫为唐高宗以后的主要朝会之所。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面积3.2平方公里,版筑夯土城墙。在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殿亭建筑遗址多在宫城北部。

4. 冯素弗墓

【答案】冯素弗墓是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夫妇墓,共两座,位于辽宁省北票县。两座墓都是长方形石椁结构,东西向。椁顶盖以极厚的石板,椁内绘壁画,有星象、人物、建筑等内容。木棺彩画羽人、建筑等图像,棺环、棺钉铁质而饰金。

5. 批竹昂

【答案】批竹昂是中国古建筑结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将昂头削成批竹形而得名。《营造法式》中将其定义为“亦有自斗外斜杀至尖者,其昂面平直,谓之批竹昂。”唐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清代已不再使用。

6. 侧脚

【答案】侧脚是指为了增加建筑形式和结构的稳定性,建筑的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千分之十柱高,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千分之八柱高,角柱向两个方向倾斜。侧脚源于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目的在于借助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増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明代以后,侧脚逐渐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7. 耍头

【答案】耍头,又称“爵头”、“胡孙头”,清式称蚂蚱头。是斗拱衬方头下所用出跳木料,称为耍头木,位于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

8. 前蜀王建墓

【答案】前蜀王建墓是指五代前蜀主王建的墓,称永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王建墓有前、中、后3室,三室之间皆用木门相隔,中室中央偏北有石棺床,上置棺椁,棺床四周有浮雕。后室出土有墓主石雕像。

二、选择题

9. 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是哪国的国都?( )

A. 吴国

B. 淹国

C. 赵国

D. 鲁国

【答案】A

【解析】战国时代,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并主持规划建造了吴国国都阖闾城。他充分考虑了江南水乡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

10.承德“外八庙”中模仿布达拉宫修建的喇嘛教寺院是( )。

A. 普佑寺

B. 普乐寺

C. 普陀宗乘庙

D. 须弥福寿庙

【答案】C

【解析】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建的“外八庙”,结合地形,仿建布达拉宫等藏式建筑. 融合了汉藏两式建筑而有所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承德外八庙中汉化建筑风格的普佑寺、普乐寺中含有喇嘛教的元素,明确仿造布达拉宫的建筑是“普陀宗乘庙”,须弥福寿庙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11.清代帝苑的构成要素有( )。

A. 宫室建筑和园囿建筑两个部分

B. 自然的山水和人工的建筑两个部分

C. 山林、湖泊、建筑三个部分

D. 居住与朝见的宫室和供游乐的园林两个部分

【答案】D

【解析】清代的帝苑一般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宫室部分占据前面的位置,园林部分位于后面。

12.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采用的结构、空间样式为( )。

A. 金厢斗底槽

B. 副阶周匝

C. 单槽

D. 分心槽

【答案】D

【解析】独乐寺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椽,平面有中柱一列,如宋《营造法式》所谓的“分心槽”式样。

13.帝王陵墓因山为坟始于( )。

A. 汉

B. 南北朝

C. 唐

D. 宋

【答案】A

【解析】汉代已经出现了因山为陵的帝陵,汉文帝的霸陵的因山为陵,墓葬开凿于山崖中,不另起坟丘。其目的防日后被盗曲,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的帝陵墓。

14.浮雕为不漏明的单面雕,于宋《营造法式》中作法,于材料表面刻画图案,将图案以外的部分浅浅的铲去一层称( )。

A. 挑地起突

B. 压地隐起

C. 减地平铲

D. 素平

【答案】

【解析】《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中提及:“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三曰减地平(金及),四曰素平”。总括起来,石雕的品类实际上有八种,即:①混作——圆雕;②半混——圆雕,仅备三面,另一面贴地;③剔地起突——高浮雕,去地;④压地隐起一低浮雕去地,深2〜3毫米以上;⑤减地平(金及)——线刻,去地甚少,在一毫米以下;⑥实雕高或低浮雕,不去地;⑦平(金及)——线刻,不去地;⑧素平——无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