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学位]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伊里调查”的理论成果。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进行了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史称“伊里调查”)。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一种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惟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舆论领袖等许多中介,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弱效果论在纠正机械的“枪弹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又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传播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 什么是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案】(1)大众传播含义大众传播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部分互动媒体等由固定的中心向不确定的大众的信息发布。

(2)大众传播的影响

从政治方面看,表现如下:

①可以为民主政治过程提供公开讨论的场所,使政治候选人为公众所知并传递不同的信息及意见。

②从政者及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合法手段,利用接近媒介的优势实施其权力。

从在文化方面看,表现如下:

①建构社会现实的一个首要的信息来源,并且能够使大众分享共同的文化身份。

②占用民众大量的闲暇时间,比其他任何机构对文化环境的影响都更大。

(3)大众传播研究核心

以信息产品作为起点,向前研究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向后研究信息产品的消费过程及其影响,同时考察技术、个人、社会、文化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3. 简述媒介批评的内容和力一法。

【答案】(1)媒介批评的含义

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一一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

(2)媒介批评的内容

①广义的媒介批评是对一切与媒介有关的问题的分析和评判。

a. 文化层面。这主要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与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如传播媒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媒的作用和影响、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等。

b. 本体层面。这是媒介批评的基本范畴。这方面包括传者和受众研究、传播工具研究、传播的内容研究、传播的效果研究等等。

c. 现象层面。这是指大众传媒生产的产品,传播给受众的各种信息一一新闻节目、天气预报、经济信息、文艺节目、商品广告、流行歌曲和时装表演等等。

②狭义的媒介批评,是指对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如新闻报道、文艺节目、通俗音乐、商品广告等的批评。

(3)媒介批评方法

①以评判(evaluation )作为求知的方法。大众传播媒介不是一套“客观的”或中性的事实,而是社会成员主动的创造,其中隐含着信念和目的。因此,在批评大众媒介时,分析和阐明大众媒介所创造的价值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为人们提供指导和解释生活的意义。

②以解释(interpretation )作为求真的方法。大众媒介产品是意识形态的产品。但大众媒介文化产品的表层往往经过了精美的“包装”,使特定的意识形态被掩埋。批评家揭示与剖析表层信息背后的意义和内在的涵意。目的在于使一般的受众从“意义的消费者”,转变成为“意义的生产者”。

③以批判(Criticize )作为求善的方法。本质上,媒介机构是工业与商业的组织,以工厂装配线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目的是扩大利润。批评家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批判,以否定性的思考,透视媒介中的物化关系,激起受众独立判断能力,使其避免沦为商品化媒介下的牺牲品。

4. 说说《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

【答案】《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媒对世界的反映是选择性告知的。

(2)传媒只讲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这些选择性意味着传媒塑造并控制着受众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

(3)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来源于传媒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是不完全的,是具选择性的,那么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不完整的。所以传媒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界定人

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传媒通过控制人们接收的信息来达成这一结果。

5. 简述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案】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又称伯明翰学派,该学派继承了葛兰西、阿尔都塞等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阿尔都塞的关于大众传媒是从事“合意”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国家意识形态装置”的观点,对“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1)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S. 霍尔、D. 莫利等人为代表。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基本观点

霍尔等“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因为它有一种“赋予意义”(signification )的独特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结构化等活动,每日每时地都在为社会事物赋予这样那样的“意义”,但“赋予意义”活动并不是客观中立的,其背后有着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驱动。资本主义媒介的一种突出倾向,就是把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作为似乎得到广泛社会“合意”的普遍利益加以提示。

简单而言,“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①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权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②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前者是媒介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受众接触媒介讯息,进行符号解读、解释其意义的过程。

③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meaningsystem )结合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既有促进现存不平等关系的“支配性的”价值体系,又有推动人们接受不平等、安居较低社会地位的“从属性的”价值体系,还有不满于阶级支配现状、号召社会变革的“激进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的符号化活动,在本质上而言是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④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作出多种多样的理解。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preferredreading ),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 二是妥协式解读(negotiatedreading ),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oppositionalreading ),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霍尔认为,大众传媒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

“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textanalysis )和受众调查两种,前者主要是为了揭示大众传媒为占统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后者则是为了考察受众符号解读的多样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成了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