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801中西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德的自在之物
【答案】康德的“自在之物”是贯穿于整个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自在之物的内涵是:①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②超感性的理念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它不是时空中的对象,因而不能被认识。它是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先验理念有上帝、世界、灵魂三个;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2. 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
【答案】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又称莱布尼茨定律、作置换性原理。其内容是:①对于任何两个对象X 和Y ,如果它们等同,那么,属于X 的一切性质也属于Y ,反之亦然; ②凡适合于一个对象的仟何一件事,也适合于另一个对象。该原理的相反形式是如果适合于一个东西的一个性质不适合于另一个东西一个性质,则这两个东西是小相同的。与这个原理互相关联的另一个原理被称作“小可分辨者的同一性原理”,有时也被当作莱布尼茨定律的组成部分。
3. 偶性
【答案】偶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与本质相对应的专门术语。它主要有三层含义:①虽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是事物固有的、不可分的特征; ②事物的暂时性的、不固有的属性,其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③实体之外的所有范畴都是实体的偶性,它们只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而不能独立的存在。在此种意义上,偶性也是本质性的。
4. 洛克的反省
【答案】洛克的反省是观念的材料和知识的材料的两个来源之一(另一个是感觉)。同对可感对象的知觉相似,反省是对我们自己内心活动的知觉,因此反省是“内部的感觉”,是心灵自发的活动。洛克把知觉、思维、怀疑、相信、推理、认知、意愿以及我们自己心灵的其他全部各种活动都归结为反省。他还认为感觉与反省可以共同作用。但是洛克的双重经验说没有指明感觉与反省之间的关系,他将经验分为感觉与反省并不彻底。
二、简答题
5. 简述托马斯·阿奎纳关于理智的看法。
【答案】托马斯·阿奎纳认为理智是灵魂的纯粹活动,其对象是纯粹形式。
(1)积极理智与消极理智
理智的对象是纯粹形式。感觉在先,理智活动在后,理智对象包含在感觉对象之中,因此,在感觉之中己经有了理智因素,此为消极理智。积极理智是使消极理智活动的理智,其作用是使消极理智从感觉活动中的潜在因素变为现实活动,从而把理智对象从感觉对象中抽象出来。
(2)理智从潜在发展到现实的过程
①在感觉活动中,想象对感觉印象做初步的抽象,将事物的可感性质与可感质料进行分离,其中己经有潜在的理智在起作用。想象所抽象的事物虽然脱离了事物的质料,但还不能脱离关于形状的印象。
②理智进一步抽象掉一切与具体形状相关的印象,以达到对纯粹形式的把握。这一过程是理智从潜在发展到现实的过程。
(3)共相可以存于有形事物之先、之中或者之后
在托马斯·阿奎纳看来,共相可以存于有形事物之先、之中或者之后。当共相作为己经获得的存在的本质,是独立的精神实体,则存于有形实体之先; 当其作为与质料共同构成有形实体的形式,则存于有形实体之中; 当其作为被人的理智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则存于有形事物之后。
6. 简述托马斯对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答案】托马斯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托马斯对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1)事物的不断变化
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一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每一推动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运动的系列。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了整个系列,自己却不被任何东西的推动,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2)因果必然性
每一个事物都以一个先在的事物为推动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动力因。追循原因的根本,就可以找到第一个因,因为一个序列如果没有一个开端,就不会有中间和终端,这个终极动力因就是上帝。
(3)可能与必然性
所有的事物都处于变化中,每一个事物都依靠别的事物才可能存在。最终必定有一个事物不依靠仟何其他事物存在,这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就是上帝。这一推断包括两步:
①由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
②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
(4)最完美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不同程度上是美好的,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其它事物不断完善的终极原因,所以必定有一个最完善的事物存在,那就是上帝。这一推断包括两步:
①证明有一个最完善的东西的存在;
②证明这个最完善的东西是其他事物完善性的原因。
(5)自然的秩序性
一切事物的活动都有一个目的,是有计划的,它们总是遵循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同一条路线活动。所以,必然存在一个智慧者指导自然物朝向他们的目的活动,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
7. 简述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答案】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都推崇天赋观念,将天赋观念作为人类知识的基础,洛克则明确地否定天赋观念的存在。他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主要包括如下三点:
(1)“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
洛克说:“人们单凭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有这样一种原初的概念和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针对天赋观念是上帝印在人的心灵上的印迹的说法,洛克说,上帝既赋予人类以获得知识的能力,也无必要再赋予人以天赋观念。人只要运用上帝赋予的能力,就可以自然地获得相应的知识。这就是说,在自然能力之外再假设天赋观念并无必要。
(2)全人类“普遍同意”的观念根本不存在。
一般人认为有某些思辨的和实践的原则是人类普遍同意的,这些原则一定是一些恒定的印象,是人的灵魂在最初存在时就获得的,如果它们不是天赋的,则很难解释它们的起源。洛克说:“‘普遍的同意’这个论据不幸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即便可以证明一些原则是人类普遍同意的,也不能证明它们是天赋的观念,可能还有达到这种普遍同意的其他途径。”洛克进而提出,根本就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生俱来的观念。被天赋观念论者当作人类普遍同意的矛盾律、同一律就不为白痴与婴儿所知,“上帝”观念也不是全人类普遍同意的,无神论者就不认可,不同的宗教信徒对“神”的观念不同,根本没有什么“普遍同意”可言。
(3)潜在的天赋观念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天赋观念论者说,天赋观念是只要一提起它,大家都会同意的潜在的观念,不必是人类实际具有的共同观念。洛克反驳说,“天赋观念”指天生印在心灵中的“概念、思想、记号”。从词义上分析,“观念”是已被或正被理解的东西,“潜在”是未被理解的东西,“潜在观念”的说法等同于理解中的观念不被理解,既被理解而又不在理解中的观念,这是自相矛盾的。
总之,天赋观念论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它容易被独裁者和当权者所利用,他们住往把自己的教条说成“天赋原则”,并借以打击不同意见,解除人们的思想能力,使人们盲目地信仰和追随独断的教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