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如何提升机构(政府和企业)官方微博的影响力。
【答案】继2011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应用元年”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媒介使用平台。其中,政府和企业的微博,亦可被称为“政务微博”,在传递政府和企业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提升官方微博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务微博应学会直面负面信息,继而实现自我批判
政务微博特点之一就是报喜不报忧,对负面的曝光信息唯恐遮掩不及。随着民间舆论场日益强大,民间监督的不断加强,政务微博应该敢于向公众自我揭短,勇于承认工作不足,并在公众的督促下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拉近与普通网民的距离。
(2)政务微博可以形成政府舆论场,抢占舆论引导权
北京“7"21”特大暴雨自然灾害发生后,北京消防、水润京华、平安北京、交通北京与16区县政务微博持续不断发送官方消息、雨情信息,合力形成了官方舆论场。暴雨过后,有谣言称房山一养老院200名老人死于暴雨灾害,房山区政府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布调查结果,敬老院死亡人数为零,有力地澄清了事实。作为此次灾害较为严重地区的政务微博,房山区政府官力微博,在微博中直播救灾工作,时时播报灾情,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为政府应对灾害赢得了主动。
(3)提高活跃度
提高政务博文的数量与质量,时时发布民众最关心的最新政务微博,关注周围热点,回答民众关切的问题,增强与民众的互动性。
(4)整合传统媒体信息筛选及公信力资源,构建多级传播体系
微博上虚假信息泛滥,对于虚假信息,真实客观恰恰是官方微博的优势所在。官方微博可将自身的信息筛选能力、累积的公信力和微博的快速、互动、便利等传播特点相整合,可以在真伪莫辨的海量微博信息中占据制高点,将个人力和群体力相结合,构建多级传播体系。
(5)广泛采用“微访谈”、“微直播”等技术
微访谈是指建立在微博基础上的访谈类节目。与传统访谈不同,微访谈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普通网友,并且由访谈嘉宾直接回答,真正做到嘉宾与网友之间零距离交流。
(6)为微博增加独特原创内容,提高传播力
多发精彩的原创微博,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微博用户的关注,同时多转发图文并茂的微博,将图片和视频的优势组合起来发挥作用。根据本地的特色和网民所关注的当地热点话题,多发一些本地内容微博,从心理和地理接近性入手,吸引本地微博网友。
2. 评析中国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纸的发展及其遭遇。
【答案】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之滥筋,可追溯至禁烟运动期间林则徐的译报活动。但是,直至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国内部要求社会变革的思潮的兴起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创办与出版近代报刊的活动才开始发展起来。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开始登上了已经被在华外人垄断的报坛,在神州大地上创办起了一批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
(1)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以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2)上海自从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就成为国内贸易的枢纽和对外贸易的中心,为国人在这里办报提供了良好条件。
101874年6月16日创刊的《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创办人容闲。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9月1日,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以求得政治上的庇护,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聘朱莲生为主笔,并于1875年7月16日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和《申报》的攻击,勉强维持至年底,朱莲生辞职,《益报》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②1876年11月23日,上海又出现了一份取名《新报》的国人自办报纸,日出对开1张,以各省商帮的名义发行,但实际上的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煌光,经费也全部出自道库,主笔由袁祖志担任。初创时中英文合刊,翌年6月11日起改为纯中文报纸。由于该报为上海道台所控制,因而还明确宣布“国政则不可议也”,规定凡“疾世愤时”之作一律不予发表。1882年7月14日,《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
③此外,这一时期在上海出版的其他国人自办报刊还有《侯蜻新录》、《词林书画报》、《飞影阁画报》、《华洋日报集成》、《中西文报》、《艺林报》、《告白日报》、《海卜奇书》。
(3)中国人在广州的办报活动,晚于汉口、香港、上海,是在中法战争爆发后兴起的,影响较大的有《述报》和《广报》。
①「前己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由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每日出版4页(版),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该报在中法战争爆发之际,发表了许多评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表现出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②继《述报》后,《广报》于1886年6月24日在广州创刊,日刊,邝其照为创办人。该报设有宫门钞、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形式与《申报》略同,除中外新闻外,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该报的发行面很广。1891年,该报发表了一条某政府要员被参的消息,触怒
两广总督兼署粤抚李瀚章,被李下令封禁。于是,邝其照等人只得将馆址迁至沙面租界,由英商必文出面,改名为《中西日报》继续出版,该报后又迁回广州城内,1900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英、法等国殖民者勾结广东地方当局查封。是年冬,邝其照等人又将报纸改名《越娇纪闻》继续出版,因发行受阻,不久停刊。
③在1891年《广报》改组为《中西日报》之时,国人自办的《岭南日报》在广州问世,编辑方针与《广报》、《中西日报》相同,出至1897年停刊。
(4)除上海、广州两地外,汉日在这一时期也出现过一份国人自办报刊。1889年间,《公论报》在汉日创刊,李涵秋主编,后由江汉关职员宦诲之接办。该报言论倾向于官方,有“官报”之称。1907年后改名为《公论新报》继续出版,为辛亥革命前在武汉地区出版的重要报纸之一。
(5)这一时期,由于香港已为英国所割据,清朝封建统治势力鞭长莫及,因而中国人在香港出版的近代报刊办得最为成功。
①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课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②1879年(一说1880年),《维新日报》创刊,由陆骥纯独资创办并担任发行人,继陆骥纯之后主办该报的还有陆健康、黄道生等,1908年刘少云接办,次年改名为《国民日报》。该报是一份维新派报纸,在19世纪末宣扬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闭塞的中国社会中具有启蒙作用,因而颇受读者欢迎。但在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学说逐步深入人心以后,该报也就逐渐为读者所摈弃,出至1912年停刊。
③1885年,《粤报》(又名《香港粤报》)创刊,创办人为罗鹤朋,曾任香港英商汇丰银行买办。1886年,该报为卢敬之购得,此后担任过督印人的还有黄子葵、黄南庐、温俊臣等。粤报馆除出版日报外,还兼营印刷业务,4年后报纸停刊。1889年,《日报特选》CExtractsfromNewspapers )创刊,由中华印务总局发行。该刊为文摘性期刊,刊期不详,每期20页,毛边纸铅印。内容分京报、中外新报、广报、海防日报及中外新闻等栏。此外,1883年间,英国人罗郎也将其创办的中文日报《近事编录》产权转移给在港国人,使该报成为一份国人自办报刊,每年订费也由5元减至吐元,但不久因销路不佳而停刊。
3. 试论述新闻客观性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
【答案】(1)新闻客观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ism )脱胎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或者说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应有的题中之议。在西方各国的新闻界,客观主义理论是与新闻工作关系密切、直接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关系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指导新闻业务的操作。客观主义理论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客观性原则,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二是指客观性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方法。
②客观性原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事实”的推崇与极端信赖。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从乡村到城市、从社区到社会的转型剧变期,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了解需求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