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要求。

【答案】(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消费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生产的增长速度,还取决于人口规模、就业面、职工收入增长速度、消费品价格等因素。人口规模、就业面和职工收入增长速度等因素通过影响人均收入水平影响人均消费支出,消费品价格则影响一定消费支出的实际消费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角度来看: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还直接成为社会再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真正成为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劳动者的消费需要可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消费水平也将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提高。

消费的增长有两方面表现:

一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其价值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城乡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其实物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每人每年基本消费品的数量、人均住房面积、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数量,等等。二是消费结构的优化。其衡量指标有:吃穿住用等各类消费的比重,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的比重,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的比重,等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将必然会使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和精神消费水平同时得到提高,而且小康社会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在总消费重的比重将会增大,而生存性消费比重减少,这样会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得到优化。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使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协调。 一般说来,消费作为生产的目标和动力,一定程度的适当超前消费,对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对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带动作用,刺激消费也就是刺激生产。我国前一个时期出现的消费需求疲软,使生产得不到应有的刺激而处于停滞状态,从反面说明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但是,消费毕竟要受制于生产,消费的过于超前,以及由此带动的消费需求膨胀又会牵动经济增长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在生产处于低水平的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结构的调整要受资金、技术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跟上过于超前的消费突变性进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刺激消费带动生产的过

程。它一方面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伴随着人们对高档次物质消费品和精神消费品的需求的扩大,而需求的扩大将拉动生产这些产品部门的生产的扩大,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应该协调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使消费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这样,在科学消费观指导下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就会相互促进,从而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将更加协调。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①一方面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另一方面要控制人口增长,而且要提倡艰苦奋斗。

向小康消费阶段过渡的进程不仅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的制约。由这两个制约条件和小康目标的要求决定,在现阶段我国不仅要继续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还要提倡艰苦奋斗,不能盲日仿效高收入国家的高额消费,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资金,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

②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遏制消费的大起大落。

消费需求由膨胀跌入疲软的波动是生产与消费平衡的规律强制起作用的结果,由此出现的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伴有社会产品的浪费和生产力的破坏。由消费需求的膨胀造成的产业结构失衡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阻力,消费需求膨胀以后出现的消费需求疲软又使生产得不到刺激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因此,遏制消费大起大落的波动,促使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是推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方面。消费过度超前不仅会影响积累的增长,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超前消费最终也将因为缺乏足够消费品的供给而不能持久。同时,脱离生产发展的可能,竞相追求超前消费,会影响社会风气,滋长奢靡之风,小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不仅要经济增长更要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日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环境、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也有助于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 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

【答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也是实现政企分开的必要条件。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出资人缺位、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不落实有关,其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因此,必须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抓紧抓好。其核心是确保出资人到位,落实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制度,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组织体系建设。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总体要求,建立分工明确的国有

资产管理、经营和监督体制。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国有资产,授权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经营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尽快到位,强化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的外部监督。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山地力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殖。

(2)积极探索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具体途径和形式,使集团公司在对所属二级企业进行重组改制时,有较大的资产处置权。

(3)地方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数量庞杂、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方式。

(4)积极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多个相互牵制的利益实体,有利于真正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的制衡约束机制,拓宽资本金来源渠道,降低企业负债率,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控制力。从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本金构成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独资企业过多,部分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资本所占的比例过高,这限制了企业活力的增强和效益的提高,加大了政企分开的难度,影响了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和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针对这种情况,要进一步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造,鼓励和支持地方与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大胆实践和探索,培育和引入新的投资主体。

3. 简述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答案】(1)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完全封闭式的进口替代战略,改革开放后,逐步探索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在新世纪之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一步实现了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

(2)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总体要求,以全球眼光、国情意识、战略思维、改革创新精神以及大国责任感,赋予外贸发展战略新的内涵与定位,从着眼于外贸自身发展向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转变,从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向促进我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转变,从巩固大国地位,推进由大到强转变的总体目标,确定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新的战略定位。

(3)在发展战略上,从出口导向型向进出口均衡、内外需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①保持货物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注重进口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积极作用,注重进口在解决国内资源和环境、维护宏观经济均衡、促进国内技术进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改善对外经济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资源进口的主导权,降低大宗商品进口的风险。

②注重减少服务贸易逆差,保持服务贸易均衡发展。鼓励重点领域服务出日、有序承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创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