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藏民族大学历史文献学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桑弘羊

【答案】桑弘羊是西汉武帝时期专长财政的政治人物。他生于公元前152年,卒于公元前80年,出身商人家庭,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桑弘羊制定、推行盐铁酒类的官营专卖,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从富商大贾手里夺回盐铁和贸易的控制权。这些措施增加了西

,曾组织60万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富商势力。他又主张积极抵抗匈奴攻扰,反对“和亲”

人屯垦,以备匈奴攻击。昭帝年幼即位,他与霍光、金日磾共同辅政,任御史大夫。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在会上他坚持盐铁官营政策。昭帝始元七年以谋反罪被诛杀。

2. 算缗

【答案】“算缗”是指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资产的税法规定,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开始推行。如果商人瞒报或者是虚报自己的财产,那么不仅要没收所有财产还要罚戍边一年。

3. 庚戍之变

【答案】庚戍之变是指明代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该年为庚戌年,故名。俺答汗为对付瓦剌,更好地统率各部,迫切要求与明贸易。他向明称臣纳贡,希望扩大和增加交易。但明廷害怕土木之变重演,加以拒绝,并杀来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率军犯大同、宣府,大同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入古北口,杀掠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京师震恐。明世宗朱厚熄急集兵民及四方应举武生守城,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明援军虽五万余人,但皆怯战,又缺少粮秣。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此前,俺答已引兵夺白羊口,以西走塞外,而留余众于京城外,以为疑兵。但白羊守将扼险防御,俺答不得出,乃复东向南,仍由古北口出塞。九月初,蒙古兵全部撤退。

4. 《伤寒杂病论》

【答案】《伤寒杂病论》是指东汉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中医书著作。也是中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晋人王叔和析为《伤寒论》和《金医要略》二书。《伤寒论》对伤寒诸症分析病理,提出疗法,确定药方。《金医要略》一书,则是杂病的病症、病方的汇集。《伤寒杂病论》从辨症、拟方、用药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一整套辨证治疗的医疗原则,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其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中医理论走向成熟。

5. 荀子

【答案】荀子名况,赵国人,时人尊其为苟卿,战国末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荀子》一书。曾游访齐、楚、秦、赵等国,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和楚的兰陵县令。他主张以“礼”治国,其所谓的礼”即制度、政策,和“法”无甚区别。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正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故他是外烁轮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与人事的吉凶祸福无关。人类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即“制天命而用之”。

6. 武丁中兴

【答案】武丁中兴是指商王武丁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昌盛局面。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得到甘盘、傅说、禽匕、女儿小臣妥、王后妇好等众多男女贤臣的帮助。自盘庚迁殷以后,商代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直至武丁时期达到了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其在位期间,主要是对西北和北面的土方、鬼方等方国进行作战。经过长期征伐,最终平服了上述地区。并随后分封了许多新的诸侯国,把殷商文化传播到了长江流域,加强了与西北各族的融合。此时商的疆域西到陕西西部,南到湖北、湖南之界,北到河北北部,东到海滨。

7. 牛李党争

【答案】牛李党争是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阂、杨嗣复为首领,多是进十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郑覃为首,多以门荫入仕,代表十族地主。牛李党争从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基于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两党的官僚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而进行激烈的门户之争。就主要问题而言,比较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李党主张废进士科,按门第取士。牛党则赞成科举制度,反对按门第取士。在这个问题上,牛党胜于李党,因为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虽然也有弊病,但总比按门第取士要合理进步。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重视统一,主张以武力讨伐藩镇的叛乱。而牛党多主张对藩镇妥协姑息,只求平安无事,不求统一。在这个问题上,李党胜于牛党。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文宗时期,武宗时,李党得势,牛党的首领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逐,死于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到此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

8. 五军都督府

【答案】五军都督府是指明代统领军队的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朱元璋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之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

,分领在京的除亲军。洪武十三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

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且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以使最高统一指挥权仍操于皇帝手中。

9. 《农桑辑要》

【答案】《农桑辑要》是中国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元世祖时,为督促农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司农司编纂了一部《农桑辑要》颁发各地。《农桑辑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10.《诗经》

【答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又

,即十五国风,保存有大量民歌,是《诗经》的精华。,多称《国风》《雅》分《大雅》和《小雅》

,是贵族歌颂帝王功绩的作品,有些篇章与后世的叙事诗很接近。《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内容是在祭祀或大朝会时用于歌功颂德的颂歌。根据部分诗篇考察,最早的约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于春秋中期。

二、简答题

11.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为巫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小得世袭。

②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汉武帝的官制改革将一部分丞相权力收入皇帝手中,达到了抑制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

③东汉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有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国家实际的决策机构,虽然设有三公,但三公已经被架空,只有议事权,而没有实际权力,且往往因为小事而被罢免。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从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