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615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信度与效度
【答案】(1)信度是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社会现象的程度。简言之就是测量的一致性。若在同等条件下,对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其结果相同,那么测度是可信的。
(2)效度是指测量的内容是否同测量的要求(理论前提)相符合。测量的效度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测量效度是指所测量的指标内涵正是概念内涵,二者在内容性质上是一致的。
②测量指标应该尽可能涵盖概念,二者在程度上应尽可能重合。
2. “二元”社会结构
【答案】“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3. 安全阀制度
【答案】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科塞认为安全阀制度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对于僵化的社会尤为必要。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科塞发现敌对J 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都有这种现象,实际上这是一种社会安全的机制。科塞主张社会应将这种机制制度化,并成为安全阀制度。准确地说,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科寨认为安全阀制度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对于僵化的社会尤为必要。科塞认为,敌对情绪有三种表达方式,即直接指向对立面、指向替代目标与没有对象的情绪发泄,其中将敌对情绪引向替代对象的制度就是“社会安全阀”制度,它就像不断推泄过量蒸汽的安全阀,使社会中的敌对情绪不断排解,而维护整个社会结构。尽管如此,科塞并不认为社会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因为它虽然可以发泄情绪、转移日标,但也只是暂时缓解而无法真正解决矛盾,并且还将因为阻塞发泄而使紧张聚集,可能形成毁灭性爆发的潜在隐患。
4. 反向社会化
,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答案】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zation )
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5. 社会性别
【答案】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其含义包括: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 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 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6. 主文化与亚文化
【答案】(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力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7. 人口老龄化
【答案】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8. 理性命题(霍曼斯)
【答案】理性命题是霍曼斯在其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提出的一项命题,是指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一也增大的行为。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它们的限定。它力图指出: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过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明:行动一价值(可能性)。
二、简答题
9. 社会运动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 在这个问题上,有哪些重要的理论观点?
【答案】关于社会运动的形成和演变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集体行为论; 资源动员论; 框架建构论; 政治过程论;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理论观点主要表现为:
(1)集体行为论
基本观点包括:a. 在价值立场上,对社会运动基本持负面看法,认为社会运动的发生和存在是
一种社会病态,是破坏性的、危害性的; b. 在理论逻辑上,用非理性的不良清绪去解释社会运动的爆发和进程。
(2)资源动员论
①社会运动不是盲日的、非理性的不正常行为,而是理性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正常行为。 ②社会运动本身还会消耗其他资源,不是仅凭匹夫之勇就足以支撑的。
③对社会运动的发生和进程的影响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运动的资源动员能力,包括能获取的资源的总量和资源使用的效率。
④社会运动领袖和社会组织的资源动员下作面临许多约束条件和竞争。
第一,整个社会的富裕和发达程度,决定社会运动能够动员的资源的总量和基本类型。
第二,所有社会运动作为一个部门与非社会运动部门之间的资源竞争。第三,不同“社会运动业类”之间存在资源竞争。“社会运动业类”是指持相同社会变革倾向的所有社会运动组织。
第四,同一运动业类内部,不同运动组织之间也存在竞争。
(3)框架建构论
①参与社会运动是理性行动,潜在的社会运动参与者都是理性人,强调对思想的动员。思想动员的根本任务是要将原本不同步调的思想统一起来,实质是建构一个概念框架,并向潜在的运
,努力说服他们接受。人的思想是可以被建构和操纵的。 动参考者“推销”
②框架建构是‘个竞争性的甚至对抗性的过程,很多社会势力都在向民众推销自己的概念框架,压制别人的概念框架,以达到巩固自己、瓦解对手的目的。框架建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操纵性过程,但思想并不是可以完全操纵的,一个时代主流的合法性观念为思想操纵的可能性设置了一个限度。
(4)政治过程论
①坚持社会运动参与者是理性人这个基本理论假设,更关注“政治机会结构”对社会运动发生和过程的影响。
②社会运动本质上是居于体制内的当权派与遭到体制排斥的“挑战者”之间的对垒。影响社会运动状态的关键因素是一个社会的“政治机会结构”。“政治机会结构”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第一,政治体制的开放程度; 第二,在体制内部,精英之间保持立场和行动一致的程度; 第二,体制内精英支持社会运动的意愿和可能性; 第四,国家镇压社会运动的能力和倾向。
(5)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社会运动研究的两大传统是以勒庞为渊源的西方研究传统和以马克思为源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统。
①两大传统的根本区别
第一,西方传统偏重研究中小型的、改良陛的社会运动,而马克思主义传统偏重研究大型的革命性运动。
,即解释社会运动发生、发展和衰败的规第一,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释世界”
,即怎样运用革命去实现人类的解放,研究无产律; 而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主要目的是“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