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不少学者习惯让罗洪先与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如何关联的问题主导着他们关于罗洪先的研究,其实,这并不比独立了解罗洪先的哲学思想来得迫切而必要。因此,这就使得我们首先需要追问罗洪先的哲学思想如何才能与自身照面,换句话说,罗洪先的哲学思想到底为自身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他的哲学思考有没有中心课题呢?关于这个问题,林月惠已经抓到了“线头”,她认为罗洪先哲学思想的中心课题乃是欲望以及如何无欲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选择从欲望问题入手研究罗洪先的哲学思想,揭示出他在生命历程中如何体验到欲望,如何与之相处,并在相处中如何走近道德生活。既然从欲望问题入手研究,那么也就表明着研究方法首先会是一种哲学问题式的研究法。然而哲学问题研究法又不仅仅是对哲学问题本身的揭蔽,还包含着对问题纵深向度的掌握,即哲学问题的历史性。其次,这就促使本文需要采取一些哲学史的方法。另外,为了更好地揭示问题的深度,文中将会使用一些西方哲学的概念和论述方式(如现象学和康德哲学)来拓展欲望问题。然这样做的意义旨在阐明中国哲学自身的观念与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1章“罗洪先欲望思想的开启”,将从“生活的倒逼”、“思想的困惑”与“问题的继承”三个方面阐释“欲望问题”为什么会成为罗洪先哲学思想的中心课题。第2章“罗洪先关于欲望的本质及其解决方式的思考”,将以问题史的方法揭示出欲望的本质与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阐明面向欲望的可能方式以及解决欲望问题的困难。第3章“罗洪先解决欲望问题的具体措施——主静收敛”,将依次论述罗洪先为什么会选择“主静收敛”作为解决欲望问题的具体措施;而“主静”的本质又意味着什么;另外,作为“主静”的具体方式——“静坐”又应该怎样理解;并进一步分析了罗洪先为什么又要提出“收摄保聚”以及“主静收敛”能否达到欲望问题的解决。第4章“从比较研究的视角论罗洪先欲望思想及其时代意义”,主要以欲望问题所揭橥的意义为基础来考察罗洪先与王畿和泰州学派之间的异同,从而阐明罗洪先关于欲望问题思考的时代意义。最后,“结语”将简单地概括出罗洪先哲学思想的特点以及在王门后学中的学术定位。
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乃是罗洪先毕生都在寻求如何走出欲望之流,而踏入良知的王国。良知的王国并不是高于现实生活的“天国”,而是混沌入世、与时消息的本真生活。而欲望却是良知的堕落,纯真生活的变异,同样也是我们领悟本真生活的前提。罗洪先以坚忍的意志在世俗生活中冀求理想的道德生活,这种追求透露出一种超越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似飘逸绝尘,到像“烦恼即菩提”,使罗洪先总是纠缠于现实生活。这点与泰州学派宣扬只能在日常生活中打捞良知的高调到有些相似,只不过,泰州学派仿佛像带着“良知的秘令”下凡,[ 黄宗羲说泰州学派引瞿曇之秘归于王守仁之学,而此处只不过仿借此说。其相关引文参见本文第四章第三 节,第176页。]“造命”“易命”,“计功谋利”;相比之下,罗洪先却显得有些“犬儒主义”,希望在“无欲主静”中“收敛保聚”那份对于良知的敬畏。一个向着人生大刀阔斧,将伦常道德死死地拽入“个人的感性欲望、利益、幸福、快乐的身心基础和现实生活”之中;而另一个却在实际生活中“万死千难”地承领着“良知的呼唤”。同时,宋明理学从张载和朱熹开始反对欲望而谈气论理,最终在王学的推波助澜中走向了明末清初肯定欲望的自然人性论,而罗洪先与泰州学派却像是王学所推起的两朵“波澜”。只不过,二者形成了一种张力:泰州学派加速了宋明理学(包括心学)的“崩溃瓦解”,而罗洪先却沉潜在理学与心学对峙的漩涡中,打捞着两者与欲望照面时有益于道德实践的“珍宝”。这点体现了他不借“道理”障蔽自身面对实际生活的能力,即是“以己为师”,“体道由己”,亦是回到生活本身。或许有睹于此,晚明的有识之士,如顾宪成、高攀龙、刘宗周、黄宗羲等人才会极力称赞罗洪先的学问贡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