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山大学S1125014世界古代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之国际关系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李顿报告书

【答案】李顿报告书是指对1932年10月1日国联发表的《中日纷争调查委员会报告书》的通称,李顿报告书声称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以武力侵略中国的简单事件,而是一个有“赤色危险”的复杂问题。对于1931年日本公开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一事,国联于1932年1月21日成立了由英国人李顿任团长的调查团研究中日关系问题,李顿调查团绕道而行,故意拖延时间,经过半年调查,完成了报告书。它承认日本是以强力侵吞并占领了确属中国的领土,但却主张既不应该维持和承认东北地区现状,也不应该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状态,而应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特别宪警维持东北治安。《李顿报告书》表明西方帝国主义既要对日本妥协,又想分沾利益,企图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

2. 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以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为依据,国际社会目前已有192个主权国家。国家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决定国际政治事务的发展进程、构成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共同构成国际行为主体。

3.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答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指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在1992年8月12日签署了关于三国间全面贸易的协议。与欧盟性质小一样,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不是凌驾于国家政府和国家法律上的一项协议。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就磋商14个月之久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文本最终达成了协议,并于10月8日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主要内容包括:三国间将在巧年内逐步取消上万种商品的关税和诸多的关税壁垒,并废除目前实行的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 开放墨西哥的银行,电讯,保险及证券业,允许美国和加拿大加入竞争和投资,包括建立全资子公司,三国同意对所有北美地区的金融公司给予本国同样的待遇; 采取措施防止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公司为逃避美国的关税而将商品经由墨西哥运往美国,三国就原产地问题作了严格的规定,以防止非缔约国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在一个缔约国内设厂,再把本国产品在这些工厂内加工而享受免税待遇进入另一个缔约国; 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以解决涉及环保标准的商业纠纷; 保护版权,专利权及商标权等。该协定的签署,意味着从1994年1月1日起全球最大的贸易集团宣告形成,该集团拥有3.6亿人口,总消费能力达6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美国利用加,墨的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扩大出口与投资; 有利于确保墨西哥产品美加市场,吸引外资和高新技术;

有利于加拿大把贸易扩大到整个美洲地区,进一步打入拉美市场。

4. 鲁尔危机

【答案】鲁尔危机是指1923年因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1923年1月11日,法比两国出动约10万人的军队,占领了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赔款问题演变成法的之间尖锐的军事冲突。德国政府实行“消极抵抗”政策,德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激起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发动了罢工、起义等活动。英美帝国主义害怕革命蔓延,联合对法国施加压力,而此时的法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只得被迫接受了召开国际会议重新研究赔款问题的建议。1924年赔款问题的专家委员会出台《道威斯计划》,被协约国和德国接受,法比军队开始撤离鲁尔,鲁尔危机结束,法国丧失了在赔款问题上的主导权,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5.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答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指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夕,在同英法结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处于保障本国安全的需要采取的一项非常措施。条约的签订,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使苏联避免了与德国单独作战,摆脱了德国的包围,从而赢得了一年半的宝贵时间以加强战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未尝不是苏联外交的一个胜利。但是,这个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苏联中断了同西方国家共同建立反法西斯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苏联突然转向与德国合作,把英法视为打击对象,这就造成了反法西斯阵营的混乱。欧洲政治舞台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德国的变化。

慕尼黑事件后,苏联的危机感和孤立感,敦促英法,准备同德等所有国家改善关系; 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也决定暂时调整鱼苏联的关系。1939年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行为; 缔约一方成为第二方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双方承诺只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问的争端和抵触; 条约有效期为10年。

6. “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门户开放”政策是指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两次向各国政府提交的针对中国“门户开放”照会。1899年9月至12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英、俄、德、法、日、意六国的美国大使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个原则。该照会是以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为前提的,美国要求的是在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中国境内享有与列强相同贸易地位。各国均先后给予美国不同程度的答复。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再一次向各国提交照会,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公正平等的贸易原则。“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提出的独立的对华政策,在不再追随英国对华政策的同时,该政策体现了美国积极向远东渗透和扩张势力的战略意图。该政策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是因为当时谁都无法独占中国,打破它们在华势力相对均衡的

局面。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获取了巨大利益,并声称该政策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但实际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通告这次外交活动的对象中国,也没有向中国作出解释。这种做法是对中国主权严重而粗暴的侵犯。

7. 勃兰特

【答案】维利·勃兰特(19131992),德国政治家,1969~1974年任西德总理。16岁加入社会民主党。1931年加入社会主义工人党,并出任该党吕贝克党组织主席。1937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马德里保卫战中采访报道。1940年德国入侵挪威,勃兰特又辗转逃亡到瑞典并入了瑞典籍。1957年10月3日,勃兰特恢复德国国籍后被选为西柏林市市长。他以白己杰出的才干和出色的政绩赢得了众多的赞誉。1958年勃兰特当选西柏林社会民主党主席。1966年12月,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外交部长。1969年大选后,勃兰特任总理。1970年3月勃兰特访问了民主德国,之后签订了两国关系的基础条约。此后他又访问了苏联、波兰、捷克,先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包括放弃使用武力、承认战后边界和领土现状、促进相互关系正常化等内容的条约,统称“东方条约”。从此,西德和苏联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1974年辞职,辞职后的勃兰特仍旧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先后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76年他又被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他上任后对社会党国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了社会党国际章程,为社会党国际规定了三大新任务:为争取缓和与裁军而斗争,为在南北关系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斗争,以及为人权而斗争。勃兰特还经常以社会党主席和社会党国际主席的身份访问世界各国,足迹遍及欧、美、亚、非。舆论称他为一位“和平使者”。

8. 印度支那战争

【答案】印度支那战争是指1945年~1954年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反对法国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二战后,越、老、柬相继宣布独立,但法国企图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遂于1945年9月入侵越南,10月侵占柬埔寨,年底侵入老挝。三国人民奋起抵抗,从1945年12月开始,进行了长达8.9年的英勇抗战,1950年5月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改变了战争局势。同年7月21日法国被迫签订《日内瓦协议》,保证在尊重老柬越三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政的基础上,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印度支那战争也是1975年结束的柬、越、老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美国为取代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地位,从1955年起分别在南越,老挝扶植亲美政权和极右势力。1958年颠覆富马联合政府,1959年挑起老挝内战。1961年对越南发动“特种战争”。1964年破坏1962年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再次策动颠覆民族联合政府,并开始轰炸老挝解放区。同年8月2日制造“北部湾事件”,借口轰炸越南北方。1965年起直接出兵南越,将“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1970年3月18日又趁西哈努克亲王出访,策动柬埔寨朗诺集团发动政变,接着直接出兵侵入。三国人民奋起反抗。柬埔寨人民于1975年6月攻下金边,解放全国; 越南人民迫使伪美政权于1973年1月签订《巴黎协定》,美军从越南撤军。1975年4月,西贡获解放,次年全国统一。老挝人民1973年2月迫使万象当局签订《万象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