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科索沃战争

【答案】科索沃问题是指南联盟境内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针对该地区的“种族权利”和“历史权利”而产生的冲突。1998年2月,“科索沃解放军”的武装分子袭击南驻科警察哨所,科索沃危机全面爆发,并逐渐升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北约采取打击南联盟的立场,并执行双重标准,纵容阿族分离主义分子的分裂活动,干涉南联盟维护国家主权的行动,对南进行武器禁运、经济制裁。1999年3月24日,北约假维护“和平”与“人权”之名,开始了对南联盟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造成上千人的伤亡和几十万难民。6月12日以北约为主导的维和部队进驻科索沃,行使军事保护权,科索沃战争结束。但科索沃问题远没有解决,新的种族仇杀和清洗连接不断,阿族从未放弃过分裂活动,而塞阿两族的历史积怨又因战争愈结愈深。

2. 意土战争

【答案】意土战争是指1911年9月,意大利乘英、法、德三国为摩洛哥剑拔弩张、无暇顾他之机,发动的旨在吞并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合称利比亚)的战争。战争前,意大利通过一系列条约协调了与欧洲其他大国的关系,使土耳其陷于孤立状态之中。在意大利装备优良的部队面前,土军土崩瓦解,迅速溃败。意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后,兼并了黎波里和昔兰尼加,恢复其旧称利比亚。1912年,土耳其因巴尔干战争爆发,国内危机严重,急于结束战争。土意签订《洛桑条约》,土耳其承认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归属意大利。在这次战争中,意军首次使用了飞机,使传统战争的二维空间向三维扩展,战争的形式发生革命性变革。

3. 欧洲秩序

【答案】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袖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己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此时的欧洲秩序还是尚未稳定的国际秩序。但是,在东亚的中国和中部的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的时候,欧洲却在四分五裂中经历着空前、彻底的大变革,开始踏上走出中世纪的旅程。

4. 日本东方会议

【答案】日本东方会议是指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于1927年6月27日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的形势,表示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主张必要时派兵镇压中国革命势力,把东北三省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以田中的总结报告《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日本当局以此为据,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

5. 非洲联盟

【答案】非洲联盟(简称非盟)是指包涵了53个非洲会员国的联盟,属于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实体。非盟是继欧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重要的国家联盟,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非盟的前身是1963年5月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组织)。1999年9月,非统组织第4届特别首脑在利比亚港日城市召开,会议通过《苏尔特宣言》,决定成立非盟。2000年7月,非统第36届首脑会议一致通过《非洲联盟章程》。2001年3月非统在苏尔特召开第五届特别首脑会议,宣布非盟成立。但由于当时批准非盟章程的国家仅32个,未达到非盟章程生效所需的36国法定数目,会议决定暂不启动非盟; 5月26日,非盟《章程》正式生效; 7月,非统第37届首脑会议宣布非统向非盟过渡。2002年7月,第38届非洲统一组织暨首届非洲联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宣布非盟正式替代非统组织,非盟正式成立。非盟共有53个成员国(毛里塔尼亚2005年8月4日被非盟暂时中断成员国资格),总部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作为非洲大陆新的地区性组织,非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

6. 《贝尔福宣言》

【答案】《贝尔福宣言》是指于1971年11月由英国政府正式发表的关于巴勒斯坦的宣言。英国早在19世纪中叶就凯觑巴勒斯坦,打算利用犹太复国主义作为它侵占巴勒斯坦的工具。《贝尔福宣言》的内容是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并愿尽最大努力促使其实现。美国也对《贝尔福宣言》表示赞同。《贝尔福宣言》把英国强权政治的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英国把不属于自己的领土许诺给犹太人,人为地制造了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矛盾,使中东地区的形势变得更为复杂起来,并给巴勒斯坦埋下了长期动乱的祸根,由这些矛盾导致的一些冲突一直延续至今。

7. 华沙条约组织

【答案】华沙条约组织是指在《华沙条约》基础上建立的以苏联为首的的共同抗衡北约的组织。1954年10月,美、英、法等国代表签订《巴黎协定》,西德被批准加入北约组织,这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苏联坚决反对《巴黎协定》,并与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等8国代表举行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55年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的宗旨是机体防御。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苏联加强

了与北约抗衡的实力,也加强了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形成。但是,随着东西方从对抗走向缓和华约成员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歧越来越深,华约名存实亡,苏联因自身难保,对此无力回天。“空心化”的华约凄然地走向解体,至1991年7月日正式解散。

8. 尼克松主义

【答案】尼克松主义,又称“关岛主义”或“和平新战略”,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为在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下确保其日益衰弱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全球战略。60年代末,由于侵越战争的失败,经济日益恶化,美苏战略核均势的出现,两欧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发生了动摇。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与基辛格等人谋划,调整了美国的亚洲政策及全球战略,以加强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会见随行记者时就美国的业洲政策发表演说,强调在处理与亚洲盟国的关系时,将J 咯守条约义务。但在军事防卫问题上,将鼓励亚洲国家自己负责。尼克松的关岛谈话不仅是美国对亚洲的政策,而且是美国决心“收缩力量”修补和调整其全球战略的一个信号。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出了题为《70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的报告,对尼克松主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提出了尼克松主义三大支柱:即“伙伴关系”、“谈判”和“实力地位”。其实质是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以伙伴关系为核心,重新获得与苏联抗衡的主动权,但不轻易卷入地区性的冲突。尼克松主义是在美国势力衰退的情况下,美国为维持其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二、简答题

9. 简述美国在战后所推行的“遏制”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1)美国“遏制”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认为,作为潜在的敌人,苏联对美国的利益构成了重大威胁,必须利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牵制苏联,阻止共产主义运动发展。“遏制”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作为美国政府的战略用语,“遏制”一词最早出现于1947年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和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研究室主任凯南于同年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该文鼓吹美国应“采取坚决包围的政策,在苏联可能危害西方利益的任何地方,坚决与之对抗”。

(2)美国“遏制”政策的影响

随着美国侵朝战争的失败,“遏制战略”宣告破产。但是,遏制理论仍是美国历届政府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亦是其推行旨在防止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任何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府的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根据。

10.试述中美和解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答案】(1)中美和解的原因

①抑制苏联扩张的共同战略利益

20世纪70年代初,长期敌对的中美两国首次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对抗,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