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掷出窗外事件
【答案】“掷出窗外事件”是指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这一事件。“掷出窗外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波西米亚于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长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在1419年“胡斯战争”后,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波西米亚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但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
2. 光辉孤立\光荣孤立
【答案】“光辉孤立”政策,又称“光荣孤立”,是指英国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政策源于1896年1月,G ·E ·福斯特在议会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所谓“光辉孤立”一般是指在和平时期,英国不与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保持充分行动自由,免受束缚。英国之所以实行“光辉孤立”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依仗着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和广大的殖民地,因此“孤立”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力量与自信的象征。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英国“光辉孤立”政策所赖以推行的基础—经济优势和海上霸权小是已经丧失就是遭到挑战。为了摆脱在世界事务中孤立的外交处境,英国开始妥善、审慎地调整其外交政策。在英德谈判破裂后,英国“光辉孤立”政策遂告终结。
3. 三十年战争
【答案】三十年战争是指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它的导火线是1618年5月23目的“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一法国阶段。三十年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4. 东方慕尼黑阴谋
【答案】“东方慕尼黑”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绥靖主义者纵容日本侵略,准备牺牲中国的阴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的企图。在国际上,美国的经济制裁严重打击了日本。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改变了战争策略,试图通过勾结国民党政府来实现早日征服中国的目的。与此同时,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张伯伦政府为了集中力量对付欧洲的紧张局势,想在远东同日本妥协。美国政府为了实现尽量拖延日本武力南进,保卫美国在亚太地区权益的目的,也妄图出卖中国利益。蒋介石政府在日本诱降政策鼓动下,也希望英美出面解决中日争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加上英美同日本的矛盾不可调和,“东方慕尼黑”阴谋终未得逞。
5. 非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行为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6. 睦邻政策
【答案】睦邻政策是指20世纪30年代美国非军事干涉政策在拉丁美洲的特殊形式。30年代的大萧条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促使美国把睦邻政策提到日程上来。睦邻政策的制定和与苏联建交是美国为此而作出的对外政策调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但并没有表明美国真正放弃了帝国主义政策。其现实意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伸向拉美时,为美国建立拉美集体安全奠定基础。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法西斯势力的威胁,罗斯福政府进行了寻求集体安全的努力,调整了对外政策。1934年6月12日,罗斯福签署了已得到国会批准的互惠贸易协定法。这一法案成为“睦邻政策”重要的经济内容。根据“睦邻政策”,美国也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措施。“睦邻政策”还体现在1933年12月3日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召开的第七届泛美会议上。这次会议是美国首次将睦邻政策的政治经济原则变成拉美国家所共同接受的原则。
7. 《提尔西特条约》
【答案】《提尔西特和约》是指法俄于1807年7月7日签订的条约。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法国的过分强大实力对自身安全的威胁。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7月9日,普鲁士也和法国签订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8. 波茨坦协定
【答案】波茨坦协定是指《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的通称,由苏、英、美三国首脑于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公报当时公开发表,内容有14项; 议定书当时未发表,内容有21项,包括公报中的14项。该协定主要内容有:①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②确立了处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基本政治原则包括: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苏、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并禁止他的复活,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使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经济原则包括: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下业发展的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③有关德国的赔偿,德国、波兰等国的疆界,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等问题的规定。
二、简答题
9. 结合国际政治经济研究的不同视角,综析中国在亚太政治事务中的角色。
【答案】(1)亚太地区概况
亚太地区是亚洲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简称。亚太地区的地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可以包括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国家和地区,即包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南北美洲的国家和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狭义上,指西太平洋地区,主要包括东亚的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东南亚的东盟国家,有时还延伸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和日本的一些学者持第一种看法,而我国大多数学者则多持有狭义的观点。
①经济特点。
自然和经济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经济发展上有世界上排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国家美国、中国、日本; 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创造发展奇迹,至今仍具发展活力; 日本、韩国和美国西海岸为重要的技术策源地; 俄罗斯远东地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蕴藏著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墨西哥正快速走上工业化发展之路; 中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美国和新西兰有生产力水平极高的农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具有发达的畜牧业。有经济学家预测,未来世界的经济中心由传统的欧洲、北美东部转向环太平洋地区。
②政治特点。
亚太地区分布着除欧洲以外的世界大国,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集中了大多数的有核国家,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人口、宗教、民族、意识形态多元。历史上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中华文明圈持续发挥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