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616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这一概念产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方面,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技术、消费者和产业背景共同制约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2. 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和补充的信息传播模式。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 第_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3.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答案】双重偶然性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是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传播观。该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5. 社会责任论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
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社会责任论的内容包括: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二、论述题
6. 试述议程设置功能的基本涵义,并谈谈你对这一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适用性的认识。
【答案】(1)议程设置功能的基本涵义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 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2)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
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矛盾和问题在网络空间中可能得到延伸和扩展,有时甚至会因为网络的出现更加激化或者变得更加难以控制。随着网络与人们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与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无疑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①有价值议题的流失。互联网上的信息比传统媒体多很多,但是不等于有价值的信息也多很多,更不意味着所有发布在网上的消息都会成为议题。信息的泛滥带来了阅读的困难,那些有意义的信息可能得不到受众的注意,也没有进一步成为议题的可能,不少本应成为议题的信息湮没在大量的垃圾信息当中。
②议题的失真。在网络中发布信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控制与管理机制。网络上的许多消息是未经核实的。受众对网上消息的不信任度往往大于传统媒体,严重影响了传播效果和舆论引导功能的实现。
③色情信息泛滥。互联网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日益明显。互联网上的色情文化发展速度惊人,现在几乎已经渗透到网络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3)加强网络议程设置功能的对策
①增强网络媒体的权威性
良好的社会信誉是网络媒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缺乏权威性,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无从谈起。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句话对网络新闻同样适用。网络媒体要增强权威性必须做到对网上信息真实性的过滤和确认,在报道的正式性、权威性、代表性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
势,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赢得特定受众群的信任。
②增强把关人的功能
在网络中,网络编辑和版主是主要的把关人。他们在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发布的整个流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网络把关人要烙守“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尽量减少虚假、色情和垃圾信息在网络传播活动中的流通,使信息传播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③提高网民的整体水平
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机制,把关人在网络传播活动中的地位比传统媒体而言已经有所下降,不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受众则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受众通过选择权和主动权来实现议程设置功能。因此网民整体水平的提高,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网络规则,身体力行地承担把关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④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并举
a. 网络媒介要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通过议程设置功能提倡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遵守职业道德、伦理道德,做好媒介自律。
b. 道德要产生必要的约束力,需要相关法律的配合。法律手段是社会控制中最强有力的权威性手段,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持,道德建设就会软弱无力。互联网的全球性决定了仅仅靠某个国家的立法是不能解决网络传播的国际性问题的,应在全球范围内制定统一的法律框架,共同遵守、联合行动,才能确保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和安全畅通。
7. 作为网络媒体的“把关人”,除了遵循传统媒体的一般原则之外,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在网络传播时代,人们面临的是选择的困惑。在信息I 乏时代一去不复返之后,真正匾乏的是“注意力”和“控制力”。对于任何个体而言,“注意力”总是有限的,而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又是各不相同的,于是,习惯于依赖大众传媒的受众往往会主动寻求把关人,而传统大众传媒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品牌”则是其首选对象。(1)传统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的:
①新闻选择,即对信息进行过滤和把关。
②制作,即报纸版面安排,新闻标题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等。
③直接发表评论。
(2)网络媒体的“把关人”应注意的问题:
在网络传播中,原来的新闻制作程序已不复存在,而代之以网页设计和制作。因此,网络媒体的“把关人”应注意在信息的过滤和直接发表评论方面把好关。
①新闻工作者的职能将向“过滤器”转变。
信息的采集与过滤是新闻工作者的传统职能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不通过传统媒体而通过网络直接到达受众,新闻工作者不再拥有惟一的决定权,他们的“把关人”地位受到了挑战。但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供应量的增加,帮助用户选择有用的、可信的、正确的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网络上的信息己经远远超过了任何个人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特别是当网上出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