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811汉语知识之语言学纲要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双向聚合群

【答案】双向聚合群是指每个语音按照两个区别特征所组合成的一种聚合群。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由于一个音位常常有多个区别特征,所以同一个音位一也就常常同时处于多个聚合群。它是音位系统的主流,处于双向聚合中的音位,在结构上具有平行对称的特点。

2. 仿译词

【答案】仿译词是意译词的一种,其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语素和组合方式)也移植过来。例如,“黑板”(英:black board ). “铁路”(英:railway ,法:Ferroviaire )

3. 舌尖音

【答案】舌尖音指舌尖顶住或者接近门齿、齿龈、硬腭而发出的辅音,包括舌尖前音、舌尖中音和舌尖后音。舌尖前音有z 、c 、s ,舌尖中音有d 、t 、n 、l ,舌尖后音有zh 、ch 、sh 、r 。

4. 语言混合

【答案】语言混合是指多种语言融合产生的语言。目前己知的混合语都是两种语言的混合。虽然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影响非常普遍,但是真正的混合语并不多。混合语的产生有可能标志着新的民族或文化群体的产生。例如,海地有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牙买加有以英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

二、分析题

5. 请举例分析不同音高的产生机制以及音高在普通话语音中的作用。

【答案】(1)音高的产生机制

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快慢即指振动次数的多少,即“频率”。在一定时间内振动快,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也就高,反之则低。物体发音之所以有高低的区别,和它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大的、粗的、厚的、长的、松的物体振动慢,频率低,声音低:反之则高。例如,口琴的高音簧片短而薄,低音簧片厚而长; 胡琴的高音弦细,低音弦粗。语音的高低,跟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人的声带不会完全相同。一般地说,成年男人声带长而厚,所以声音低; 成年女人声带短而薄,所以声音高。老人‘般声音低,小孩声音高,也是同一道理。

(2)音高在普通话中的体现和作用

汉语里有几种声调、几种语调的不同,主要是音高的不同变化决定的。

三、简答题

6. 义素和义场

【答案】(1)义素和义场的区别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即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_又称为词的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是词的一种内部划分。

义场又称语义场,把不同的词的意义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某些词义与另一些词义往往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义素表现出来),是词与词之间的比较。

(2)义素和义场的联系

义场是根据词语间相同的义素联接而成的,是以义素为角度进行划分的。

根据词义上共同的义素把词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类,这就是词义的聚合,分出来的类就是语义场。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词有共同的义素,表明它们同属一个语义场:又有一些不同的义素,表明词义彼此之间的区别。

四、论述题

7. 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强制性。

【答案】(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语言符号的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语言符号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这种任意性联系,其根源就在于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现象,由一定的社会决定的。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

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世界上之所以有多达5500种语言,就是因为人类创造语言时在选择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方面的不一致,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当然,说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是就语言的主要力面说的,语言中有少部分词语的音_义联系是可以解释的,不具有任意性,比如布谷鸟,汉语叫做“布谷”,英语是cuckoo ,法语是coucou 匈牙利语是kakuk ,古希腊语是kokkuk ,这里关于布谷鸟的语音形式,五种语言都十分相似,是根据自然界的布谷鸟鸣叫的声音仿拟的结果,这些词的音义结合就具有一种可以解释的逻辑联系。

②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

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例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

汉语的读音是

③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

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例如long ,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又如英语uncle ,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 等于婶婶、舅妈、姑姑、姨妈。

④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

例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

(2)语言符号的强制性

语言符号的强制性是指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它的社会成员来说就具有了强制性。任何人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改变也要由社会来决定。主要表现在:整理词语,推广普通话,制定有关法规等。

语言符号之所以具有强制性是因为:

①语言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结合的任意性使得变更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变得不必要。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支配着整个语言机构,任意性原则是头等重要的原则,符号的任意性使人们不得不承认语言的变化在理论上是可能的,深入一步,符号的任意性本身实际上使语言避开一切旨在使它发生变化的尝试,既然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那么在造词之初一个概念用这个语音形象表示也可以,用那个语音形象表示也可以,那能指和所指所表示的概念一旦确定下来就没有去变更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必要了。

②语言得到社会认可的必然

语言中数不胜数的符号的存在使得随意变更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关系成为不可能的事。如果语言只有为数有限的要素,那么人们共同约定来改变原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这也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这样的改变也是很容易的,只要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都认可就可以了。但是事实是,语言的符号是数不胜数的,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变更所有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去接受一种新的能指和所指关系,而且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在任何时代,哪怕追溯到最古的时代,语言都是前一时代的遗产,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相结合来指称事物是被全体社会大众所接受了的。要去任意改变那数不胜数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是完全不现实的。

③使语言交际变为可能的需要

能指和所指结合起来指称事物并构成大量的合成符号后,语言这个系统就变得复杂起来,一

,英语的读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