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18中外音乐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赋格曲
【答案】赋格曲(fugue )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它是17世纪在利切卡尔和坎佐纳等音乐体裁上发展起来的。赋格曲有二至六个声部,一般常见的是三或四声部,一首完整的赋格曲由主题、答句、对句及插入句四个部分组成。赋格曲的代表作曲家是巴赫,他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将该体裁发展推到了顶峰。
2. 韦伯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歌剧代表作《自由射手》《欧丽安特》
,钢琴曲《邀舞》是浪漫主义最早的标题钢琴曲之一。他的歌剧创作观念对瓦格纳影和《奥伯龙》
响很大。
3. 格林卡
,俄罗斯作曲家,是俄罗斯音乐的奠基人,被称为【答案】格林卡(M.Glinka ,1804~1857)
“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有句名言:“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编一下而己。”这代表了格林卡的创作思想,他的创作植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旨在表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对俄罗斯后来的很多著名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品有歌剧《伊凡. 苏萨宁》、管弦乐《卡玛琳斯卡亚幻想曲》等。
4. 威尼斯乐派
【答案】16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威尼斯形成的音乐流派。创始人为佛兰德作曲家维拉尔特,主要作曲家为A. 加布里埃利和G •加布里埃利叔侄二人。他们运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有两架管风琴和两个唱诗班席位的条件,写作了两个唱诗班交替歌唱、两个管风琴交替演奏的“协唱(奏)
,甚至将合唱队分成四至八个声部进行对比交替,创造了多角度的音响效果; 他们还将复调合曲”
唱手法运用到器乐音乐创作中,促进了器乐音乐的独立发展。
5. 勃拉姆斯
【答案】浪漫主义德国作曲家。追随古典传统,坚持写作无标题的纯器乐音乐,主要创作成
就体现于4部交响曲和24首室内乐作品,风格含蓄内省。还写有大量艺术歌曲、合唱曲和钢琴曲。
6. 维瓦尔第
【答案】巴洛克时期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作有歌剧、教堂音乐和各种器乐合奏,500多首协奏曲是其创作的核心,他继托雷利之后进一步确定小提琴独奏协奏曲的形式结构,发展小
提琴的演奏技术,创造了富于戏剧性的演奏风格,并为当时几乎每一件乐器都写作了协奏曲,对后世协奏曲发展有重要影响,他还是标题音乐的先行者,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前附有说明音乐内容的短诗。
二、简答题
7. 简述拉莫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拉莫(Jean-Philippe Ramean, 1683~1764)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理论家。拉莫五十岁才走上戏剧音乐创作的道路,他的戏剧音乐包括法国这一时期的各种体裁样式; 他于1722年发表和声学教程,奠定了近代和声学理论。
(2)代表作品与著述:
拉莫共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代表作有歌剧《伊波利特与阿里西埃》《卡斯托与波吕克斯》《达尔达尼乌斯》和古钢琴曲《母鸡》。此外,还著有《和声学》《音乐理论新体系》《和声的产生》(1737)《和声原理论证》(1750)等。
(3)艺术成就:
①他的歌剧继承了吕利歌剧音乐的特征,没有意大利歌剧中那种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截然对比,以宣叙调为主,在咏叹调中朗诵般的音调亦多于旋律性强的歌唱。
②歌剧的音乐结构同样是独唱、合唱及器乐间奏的结合,芭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器乐多为分段性插曲,每个小曲自成一体,便于舞蹈的进入; 他把法国戏剧音乐固有的装饰性和娱乐性发展到顶峰。
③在和声处理上打破了传统的法则,使用减七和弦,远关系转调; 和声化处理和管弦乐的运用比吕利更突出,奠定了他在法国歌剧领域作为吕利后继者的地位。
④著有《和声学》《音乐理论新体系》《和声的产生》(1737)《和声原理论证》(1750)等有关和声学的书籍,阐述了和弦以泛音为基础的理论。他根据泛音原理构建了大三和弦,扩展了和弦的结构: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 提出了“基础低音”的概念以及转位和弦的结构,确认了音阶中主音、属音、下属音在和弦中的支柱关系,从而构建了和声体系,使之成为近代和声学理论的基础。
8. 简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
【答案】(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 4小节(也有3, 5, 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
(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
(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
(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
这些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9. 受难乐的简况。
【答案】受难乐(passion )是根据《新约圣经》中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写成的一种清唱剧。它产生在意大利,后来在德国的新教中得到发展。受难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5世纪,罗马天主教仪式中开始出现受难乐的雏形。
(2)214世纪后半叶,单声部圣咏构成的“素歌受难乐”成为受难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3)巧世纪开始,复调手法的运用使受难乐进入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一一“应答受难乐”。 (4)1650年后,受难乐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一一“受难清唱剧”阶段。它借鉴了清唱剧和歌剧的写法,运用众赞歌音调,并且加入了《圣经》之外、自由释义的歌词段落。重要的受难乐作曲家是许兹,他的作品有《基督监终七言》《耶稣复活的故事》等。巴赫使受难乐达到最高境界,著名作品有《马太受难曲》等。
10.十二音音乐的来源、含义及代表人物。
【答案】(1)来源:
十二音音乐(twelve-note system,德:zwolftonmusik )是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一种作曲方法,也称十二音体系,它是传统调式与和声体系不断扩展的结果。奥地利作曲家豪尔(Josef Matthias Hauer ,1883-1959)等人最早使用十一音技术,而真正将十一音技术发展成体系的是勋伯格,以他的《五首钢琴小品》(0p.23), 《小仪曲》(Op.24)和钢琴《组曲》(Op.25)作为诞生标志。
(2)含义:
十二音音乐作曲法:作曲家预先设置十二个半音的基本音列(basic seriah,缩写为BS 或B ),并以原型prime (P )及其三种变形:逆行retrograde (R ),倒影inversion (I ),逆行倒影retrograde-inversion (RI )作为基本材料进行创作,这些音列通过音高移位(每个音列都有48个关系密切的音高序列)、节奏变化等方式进行展开。它的基本原则是:十二个半音地位平等,取消传统大小凋体系的音级功能差别。具体写作中应遵循下列规则:①每一个音必须在其余11个音都出现之后方可重复,防止调性的出现,但允许震音、波音、辅助音的短暂重复; ②避免三和弦进行,以免引起调性感; ③四度、五度音程,三全音音程尽可能只用一次; ④在序列中小过多使用相同的音程。
(3)代表人物:
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