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我国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

【答案】中国的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因为徐宝磺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1)徐宝磺的《新闻学》

徐宝磺的《新闻学》(初名《新闻学大纲》)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1919年12月由北大出版部以新闻学研究会的名义出版。学界泰斗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正如徐宝磺在该书的《自序》中所说,该书“取材于西籍者不少”,但“对于新闻学的重要问题,则皆有系统的说明; 而讨论新闻纸的性质与其职务,及新闻之定义与其价值,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

随着新闻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的新闻学教育也应运而生。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建,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研究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的标志,也是中国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该研究会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徐宝磺曾为研究班讲授新闻学概论,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新闻学》就是将其在新闻学研究班上使用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

(2)召卜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邵飘萍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研究班上主讲新闻采访,并指导会员的实习活动。《实际应用新闻学》是将其讲课时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的学术专著,对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又是一位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在戈公振的著作中,《中国报学史》的影响最为深远。这部书写于1925年至1926年,192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曾多次再版,由日本人小野保增译为日文,书名改为《支那新闻学史》,并于1943年在东京出版。

《中国报学史》全书共6章,第1章绪论,阐述报学史的定名、报纸的定义以及该书的编辑方法。戈公振指出:“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之学问也。”这个定义,明确认定了历史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第2章至第6章,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全面、系统地评价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该书从主要观点与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的爱国、

民主、进步思想和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该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此外,在这一时期,中国新闻界与国际新闻界交往开始增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闻学的发展。

2. 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答案】梁启超(1873年一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从小熟读经史,11岁中秀才,15岁进广州“海学堂”读书,17岁考中举人。1890年春赴京参加会试落榜,取道上海回广东时从坊问购得《赢环志略》,第一次接触近代报刊。回到广州后,拜康有为为师,除了向其学习今文经学外,还接触了西方“新学,,和报刊。1895年同康有为进京会试期间,参加“公车上书”,并积极参与组织学会和办报活动,《中外纪闻》是梁启超主编的第一个报刊。后应黄遵宪之邀南下筹办《时务报》,并主持笔政一年零三个月。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中,逐渐加深了对报刊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报刊性质、职能与作用的看法。

(1)他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往往首先开办报刊,轰开局面,大造舆论,然后建立政治团体。梁启超认为:“度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梁启超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2)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他说:“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反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3)他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以创办报刊作为政治活动的先导,希望“以二三报馆之权力以变易天下”,使“天下人士咸知变法”。此外,他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作用也有深刻认识。梁启超认为“阅报愈多,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报馆者,政本之本,而教师之师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维新派报刊十分重视对新学术新知识的传播。

(4)重视报刊的舆论引导作用。维新派的报刊均为政治报刊。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梁启超是倡导维新变法的政论家,对报刊的认识集中体现为他看准了报刊在形成社会舆论、传播政治主张中所能起到的重大作用。

(5)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报刊普遍以政论为核心内容,涌现出一大批报刊政论家,他们的政论文章名噪一时,各具特色,其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时称“时务文体”。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政论文章,鼓吹维新变法。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

这也是《时务报》所发表的第一篇维新变法文章。这篇文章分13节,从创刊号登起,在《时务报》上连载了43期,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是系统阐述维新派变法主张的纲领性文件。

梁启超在自述“时务文体”的形成时概括了其特点,就是:“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但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以梁启超政论为代表的“时务文体”,不仅戊戌前后风靡一时,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报刊文章也有很大影响。

3. 简述确立核心受众群的主要考虑因素。

【答案】新闻媒介确立核心受众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

新闻媒介虽然是高度开放的大众传媒,以现代传播技术的发达程度,媒介信息产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使受众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但就各个单独的媒介而言,其传播范围一般总是特定的、有限的。因此媒介需要确定一定区域内的受众作为主要传播对象,以后根据特定地域内核心受众的兴趣偏好和信息需求指导自己的内容选择和风格定位。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对于媒体或栏目主持人,除了要明确核心受众区域范围之外,还必须要明确其职业和社会身份。同一个地区的受众,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甚至同一个受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处于不同社会角色上,其需求都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领导干部、企业家和普通工人之间,大学生和农民工之间,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甚至一名领导干部处在工作岗位和回到家中时,相应的需要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不同的媒介要注意以不同职业和身份的受众作为其核心受众。

(3)受众的年龄定位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处于不同的环境和地位,有不同的理解力,就会有不同的需求偏好。媒介在受众定位时,一定要顾及年龄因素。如大型综合性日报,以硬新闻和指导性信息为主,一般应以中年人为核心受众。因为需要这类信息的多为决策层领导、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高级知识分子等,其年龄段多集中于35岁以上的中年,这部分人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又掌握着相当的社会决策权,文化程度也比较高。考虑到这些特点,报纸内容要突出深度,重在意义阐释,原因、影响的深入解析等,多登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硬新闻,适合决策者、知识者的信息偏好,满足其决策参考需要。即使同‘个年龄段的受众,身份、职业不同,信息欲求差异也会很大,因此需要同时将身份和职业要素综合考虑在内。(4)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受众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决定了其对媒介传播内容的偏好和理解力。媒介在受众定位时,一定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参考系数。一般讲,大型综合性日报内容严肃而有深度,应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受众为主,也正是这部分读者可能对重大决策的参考信息关注度较高,理解力较好,与大报优势亦相契合。晚报、都市报面向广大市民,要顾及市民间巨大的文化教育水平差异,起点不宜过高,以定位在中、小学水平为宜,内容通俗易‘懂,形象性强,浅显而明快。电子媒介产品也类似,像“新闻调查”、“新闻观察,,等深度报道和综合性新闻评论节目,可以定位在文化水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