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589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孤岛文学现象并简要评价。
【答案】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史称“孤岛文学”。
(1)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是孤岛时期的文学流派,指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R 日在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内开展的抗日爱国文学运动。八一三事变后,除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外,上海其他地区全部沦陷,这两处租界犹如孤岛一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批革命的进步的作家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坚持革命文学的光荣传统,出版了许多进步文学作品和文艺刊物,演出了不少进步戏剧,宣传抗日爱国思想,鼓舞了上海广大群众的革命斗志。这种局面共持续四年又一个月,因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进占上海租界,孤岛文学运动被迫终止。孤岛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杂文和戏剧。杂文以唐技为代表,带有强烈的“鲁迅风”; 戏剧以《夜上海》为代表,反映现实、民族等主题。另外还有报告文学等流行文学样式以及黄裳、柯灵等代表作家。
(2)孤岛文学的发展状况
①孤岛文学的发展环境与概况
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报刊、戏剧舞台为阵地,发表文章和公开演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孤岛的特殊形势使孤岛文学具有自己的特色。它紧逼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政权活动的中心南京,这里的文学反映形势迅速,揭露敌人的阴谋及时,战斗性强,表现的形式巧妙多变,同时群众文艺也蓬勃开展。
《鲁迅全集》在抗战爆发前遭到国民党重重刁难而无法出版,而在此时却得以出版; 在国民党统治区很难想像能与读者见面的、最早系统地报道中国红军真实情况的《西行漫记》和《续西行漫记》,也在这里出书。南社的柳亚子、文学研究会的郑振铎、王统照、耿济之、夏丐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骨干阿英、王任叔、梅益、于伶,以及鲁迅夫人许广平等,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各种爱国活动。
②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a. 孤岛杂文
孤岛杂文是孤岛政治和社会的一面镜子,表现孤岛文学特色最为突出,这里乃至全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杂文里几乎都有反映。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等都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边鼓集》《横眉集》代表了当时的水平。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
b. 戏剧活动特别活跃
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花溅泪》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明末遗恨)《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均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c. 群众报告性文学发展较快
成果主要反映在由梅益、林淡秋等主编的《上海一日》里,是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学组成部分。总之,孤岛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用手中的笔,密切联系实际,抒发爱国热情,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孤岛文学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表现出了特定的文学风貌,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坛。
2. 汪曾棋称废名的小说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请结合废名的创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而且具有抒情诗的特征,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棋等作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1)散文化风格
将散文借鉴到小说中来,是废名独具魅力的创意。废名作为中国最后一批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子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散文很自然地触动了废名写小说的灵感。废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老人、孩子及天真少女,即使是青壮年却也是半聋半哑,如《菱荡》中的陈聋子,《桥》中的三哑等,他们单纯、质朴、少受尘世污染,更具自然本性,他们精神丰富而形式却简单宁静。陈聋子便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因为耳聋,他的世界永远是宁静的,尘世的噪音唯他能充耳不闻,也不见他轻易说话,正因如此,他才能真正地守自己的本真心,才能自由地去体认世界万物的本相。在废名作品中,他大量使用坟、送路灯、落日、箫、孤雁、庙檐上的风铃、碑、树荫等意象符号,以造成一种神秘、清幽、孤独的气氛。
(2)静寂诗意境界的营造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上,小说《桥》更是废名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丽桥梁。作品中的史家庄,处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式的平和宁静,人们男耕女织、知足常乐,人性淳美,古风习习。小林、琴子、细竹无论是儿时还是长大后均天真、纯朴,他们和睦相处,一反一般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三角恋爱的生活模式,丝毫没有情人与情敌之间的种种猜测、怀疑与勾心斗角。
(3)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废名的短篇,大多是千字文。即使长篇《桥》,也是短篇的钩连。随着人物的行踪,或一个场景,或一段对白,独立成篇,各有意境,各有妙趣。废名的小说语言奇俏精炼,字字珠现,这也使得他的小说具有诗的意境,散文的特色。
总之,废名独创性地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应用到了小说写作领域,将散文化写作与乡村题材、诗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化诗体小说文体,对京派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文体的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案】“五四”时期,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汇撞击,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这一时期在创作上的时代品格,不但与传统文学根本不同,而且也区别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学。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1)文体形式不一样
五四文学革命使汉语文学的文体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现代白话文取代了旧文学中文言文的正宗地位,运用白话、形式自由多样的新诗取代了讲究对仗、平仄、韵律、用典的旧诗,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现代散文取代了讲究起承转合的古文,话剧文学从无到有,小说的叙述视角、叙事结构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2)文学思想不一样
五四新文学革命不仅否定了旧文学观念中“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游戏消遣等文学思想,而且否定了支撑这些学说的整个价值观念系统。五四文学的文学观念是以人为本,其思想基础是周作人所说的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人道主义。五四时期崛起的“人的文学观”、“为人生”的文学观、“自我表现”的文学观,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从属于民主、人道、自由的现代思想体系,体现了现代人对文学的要求。
(3)对文学的看法不一样
五四新文学观念认为文学具有独立性,追求纯文学。旧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家,文学担负着各种职能。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受到了建立在知、情、意三分的现代知识制度上的纯文学观念的影响,注意到了文学的独立性的问题。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把古文、骄文、诗歌等“文学之文”与碑、铭、墓志、启事等“应用之文”并举。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是文学革命中第一篇论述纯文学与杂文学不同的专门论文,他区别了“文学”与“文字”,把纯文学与杂文学区别开来,同时也是把文学从杂文学担负的各种职能中解脱出来,这本身是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
总之,五四新文学观念中突出了理性精神的显现。新文学的先驱者们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强调对个性化的追求以及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具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的色彩。这一切都使新文学呈现出有别于旧文学的文学新面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4. 简述巴金作品《家》的主题。
【答案】《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名的一部,同时也是巴金的代表作。《家》的主题主要表现为:
(1)封建大家庭由胜而衰的历史过程
《家》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人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人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